第203章 万事俱备之欠钱(3/4)
朔看了眼杨席,他们之前就讨论过。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其实不适合耕种,小农经济时代,也许能让人繁衍生息。
但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小农形式的农业生产,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让农民生活的很好。
按照韩朔的想法,就是尽量减少黄土高原的农业耕种面积,这些农民要么进入城市工作,要么异地迁移。
韩朔说道:“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和杨席讨论过,在现代工业社会,农民想要赚钱,必须要大面积耕种。
以前的小农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农户自己的口粮,很难创造出太多的剩余价值。
恰好天道基金在毛乌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进行土壤改造和新农业生产种植工作。
预计能容纳近千万人口在这些地区生活,将来工商业发达,还能进一步提升就业人口数量。
我觉得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一部分往这些沙漠地区迁移,我们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没问题,而且收入比之前高得多。
另一部分可以迁移到省内的大城市,随着工商业逐渐起来,也能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不管如何,都比在黄土高原的土地上刨食要强得多。
如果担心今后人口增加的问题,那我们天道基金继续往西发展,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变成良田和草场。
我国的人均土地并不低,只是人均可用土地面积较低而已。
如果将不可用的土地变成可用的土地,百姓们就不需要再在山沟沟里讨生活了。”
现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不超过2000万,虽然没有具体统计数据,但韩朔估计也就1500万左右。
这些地区的人也不会全部迁移出来,既然是森林,就存在伐木工作,只要合理采伐,能够做到可持续性。
杨席这时候也说道:“我们确实说过这个话题,也觉得这才是出路,今后农业生产,主要依赖技术和优良品种。
种植区域主要还是国内的几个平原地区,其他农业人口,可以参与到工商业经营中来。
正好我国现在对工商业人口的需求很大,正是转型的良机。”
看韩朔和杨席都谈过这个问题,而且似乎已经达成了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