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和谈下(5/7)
止秦军的战俘搞事,每天只给他们吃一顿饭,秦军士兵个个饿得有气无力,根本就没力气出来搞事。
听说加入赵军就有肉包子吃,那些魏人、韩人、楚人甚至一些老秦人都争先恐后的要加入赵军。
田秀也不是什么人都要,他命人进行了仔细甄别,把那些没有家眷的接纳到了赵军中,至于有家眷的只能放在后面考虑。
没办法,秦国又不是燕国,两国哪怕和谈,秦国也不可能像燕国那样把战俘们的家眷送来。
没有家眷在身边,投奔过来的俘虏没准过不了几天就会跑回秦国,因此田秀在征集俘虏时,只能优先选择那些没有家眷或者家眷很少的。
相比田秀忙着抓俘虏补充赵军战力,信陵君要冷静的多,他仅仅是在战俘中挑选了一些自愿回到魏国的魏人,其余的韩人、楚人、老秦人他压根没兴趣。
听说了信陵君只要魏国的俘虏之后,田秀还大方的把3000个加入赵国的魏人还给了信陵君。
这一战魏军出力不小,田秀也不能吃相太难看,总得分点战利品给魏国,这样也能让信陵君好交差。
几天时间过后,田秀顺利的在战俘营中挑选到了四万多名自愿加入赵军的秦军俘虏,这些人中有一半都是来自关中的老秦人。
对于这些俘虏,田秀并没有选择将它们分散打散到各营中安置,而是集中将他们集合到了一起。
集中到一起确实容易引发俘虏们的集体叛乱,但好处是也能更容易让他们归心,把他们分散打乱这些人难免会受到赵军的歧视,更容易激起军队的混乱。
不过田秀也并不是对这些俘虏充足信任,他命令这些俘虏之间互相监视,严防有人逃跑,并且向俘虏们做出许诺,他们来到赵国后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赵国会给他们分配田亩,表现好的还能得到女人做妻。
这种大棒加甜枣的方法,很快让这些归顺的秦军战俘安下心来。
田秀忙着收编战俘的时候,赵孝成王七年8月20日(公元前259年),历时半个多月的洛邑和谈大会正式结束。
六国之间成功议和,而后六国共同制定了一份盟书,这一份盟书中约定了各国在战后的利益划分。
各国在盟书中约定,自会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