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2/5)
国鼎立,蜀汉入川的时候,诸葛亮面对着当时蜀汉国弱兵弊的不利条件,依旧排除万难亦要坚持北伐。
其中固然是有要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持,以及王业不偏安,王业不肯偏安的呕心沥血,可同时也未尝不是出于对蜀地锁国磨人的忧惧。
毕竟,等到武侯仙逝,他那难以言说的忧虑也就逐步走向了现实。
他未来的继任者们,虽然仍然想要延续着北伐的态势,却也难抵蜀地内部世家的消极抵抗和作为统治者本人的刘禅日渐已然被消磨干净了意志。
两汉最后的余晖,终究只迎来了安乐公那句“此间乐,不思蜀”;再惊才艳艳的人物,也只能给汉朝拉上了结束的帷幕。】
【刘邦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势,一个不得不说上一句险恶的阳谋。】
后世人的语气是很轻松的,仿佛无意间带过的蜀汉,只是它信手拈来用以举例的剪影。言辞的重点依旧着落在蜀地对于刘邦的不利之处。
可皇帝陛下没心思理会他当年的波折。经历过一切的人物,眼神中能够倒映出的自然不是蜀地秀丽的风情,也没什么心情在乎那此前不曾听闻的名词,欣赏那后世文人的言辞。
他只是仰面看着,面容间带着些复杂的神色。
羽扇纶巾的谋士,年轻时还略有些随性地微微拱手,来不及真正作揖,就被面前已然显得有些心急的主公握住双手抱紧在胸前,长眉微挑,欣喜之色已然溢于言表。
君臣之义,鱼水之情;举国相托,古今盛轨。
他听见那后世子孙病重中的声音,对着已然涕泣不止的丞相,言辞中悲切竟然还能夹带着些微的温和: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他们刘家人能说得出来的,掏心窝子一般真诚的发言吗?真的没有以退为进的手腕在吗?刘邦沉默着,可并不恍惚,只对上了榻上蜀汉之主的眼眸。
那双眼睛,有着没能兴复汉室的遗憾与悲痛,有天不假年半道崩殂的不甘与怨愿,有怅惘与迷茫,有痛苦与悲愤——复杂的情绪全然酝酿在这样的一双眼睛里,让人一眼望得见的苦楚。
但,那最后酿出的涩酒,在轻轻一眨眼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最后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