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4/5)
统,对于诸葛亮的认识还是蜀相,对他德行的褒奖侧重于君臣关系,辅佐的君主强调更多的也是作为幼主的刘禅。
毕竟说句不太好听的,在历史上的三国之中,蜀汉确实是那个国力最弱,疆域最小,灭亡最早,记载最少的偏霸政权。虽然精神品质等风范可嘉,但是国家的实力实在没办法只看精神风貌。
你让他们无缘无故放弃走过正经禅位流程的魏晋,去承认蜀汉的正统,到底有点为难。毕竟这事也关系到他们自己法统所在,为了感情上的怜悯去动摇自己的国运,正常人做不太出来。】
“怎么能这么说呢……”
刘秀皱了皱眉,他自然不难从那汉的国号和刘的姓氏,分析出那是他们刘家人的后代。
虽然不一定是他的血脉了,却也不妨碍二兴炎汉的光武皇帝,隔着时间门的长河,对于做出了差不多事情的刘备产生了些许当祖宗的怜爱之情,愤然打抱不平起来。
“人心不齐何以成大事?以兴汉为旗帜聚集人心,若非时运不济地利不在……”他有点卡壳,这种事情拿出来说好像有点卖惨强行找借口的意味在,于是重又改口:“最起码它不至于偏安一方啊!”
【可是事情在东晋第一次有了异议的提出,在南宋时期发生了真正大规模的反转。
我相信大家看见这两个朝代,大概也能猜到反转的原因是什么了。
对,所谓“正统”,借由缪钺在《三国志选注》前言中的话,就是完全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为的是说明当时政权的合理性,不是一种完全固定的是非标准,权衡的关键在于是否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利。
西晋承魏,北宋承周,都是定都中原的政权,自然认可的是魏为正统,而等到东晋和南宋偏安一隅,自然也就认可同样位居长江以南的蜀汉为正统。
……这么一算,东吴是真的惨啊。论禅位大义不如曹魏,论血脉正统不如蜀汉,孙权想要证明自己正统性都得搞封建迷信,表示谶讳有言,东南有王气,自己就是应命之人云云。
在《三国演义》中没什么存在感就算了,明明比蜀汉国力要强一点,国都都被东晋占了,结果到最后也没混上后世承认的正统。
大概也就能在南宋词人的爱国词中,凭借他们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