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4/5)
吏和“顽民”
等,甚至还参与进过明初土地丈量,绘制鱼鳞图册的工作中。
但它职能的复杂化也就决定了它先天存在着部分缺陷,将征收任务与编制赋役册籍都交给粮长,天然就便利了粮长中饱私囊。】
对贪污腐败容忍度极低的朱元璋:……
老朱感觉自个脑门上一阵青筋直跳,拳头已然紧攥起来,随时准备重拳出击了。
【在洪武年间,粮长制初设的时候,规定每区设粮长一人并有若干副粮长,正副粮长轮流充当,实行轮充制。主要的舞弊手段是征多解少。
等到我们永乐大帝朱棣北迁之后,因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漕运粮额激增,粮长手里也就控制了更多的粮食。
而当时朱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交通通畅,沿岸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粮长便运用自己控制的粮食作为本钱,通过经商来从中获利。】
朱棣:永乐大帝——?!
被突如其来的惊喜冲昏了头脑的朱棣感觉自己足下有点轻飘飘的。
知道了自己果然不是建文这个听上去就诡异厌烦的年号,结果还收获了大帝这样的评价……
就算看到了那些粮长们竟然利用公粮来为自己谋私利的事情,他的火气都没那么大了,甚至还能点评几句后世人的关注点果然落在那什么商品经济的上面。
他老爹绝对会在他接手之前就把这个坑填上的,他现在生什么气啊。
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发展这经济——后世人是不是先说的他疏浚大运河?交通……意思是说来往?想要发展经济,得先让各地往来便利?
【宣德年间,永充制盛行,粮长名额“数增十倍”
,其膨胀的官僚队伍,在实际的运行中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粮长们的压榨手段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比如税粮折收衣服、畜产;强占灌田陂塘,阻碍水利等。
正统年间,由于吏治风气败坏,这些粮长中强横者更加为所欲为,不仅科敛甚厚,亏损公赋,甚至发展到了干涉地方行政,包揽词讼,欺压百姓的地步。】
朱瞻基:……懂了,又是他需要控制修改的一条政策是吧。
【到了景泰年间,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