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倒v】(4/5)
基:于卿(欲言又止)……确实也很擅长骂人……
隔着时空的间隔,明初四代人(三缺一版本)达成了奇妙的一致:怎么说,就挺,人不可貌相吧。
【都能说出这样颠
覆百官印象的话来,某种意义上也是侧面反映了朱祁钰的权威在百官之中已经初步建立,时机也就差不多成熟了。
——该劝进了。
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华门,以宗庙社稷大计为言,请 王即位。】
文华门。朱瞻基的脑海中瞬间定位到了这道门所该在的地方:它有甬路直通文华殿。——它象征的是太子,是皇位最正统的继承人。
而文武百官的身影拜倒在屹立于文华门之前的邡王面前,年轻的藩王口称不敢,谦逊地表示自己无才无德,最后更是问出了"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
这样的诛心之言。
但是这样的惊慌、无措,乃至于惶恐的表面之下,是他极平静的眼睛,转身斥责的时候,目光望向了他身后的文华殿。
这是在问朝臣吗——还是在问他自己呢他看着那熠熠闪光的绿色琉璃瓦。
【后世史书,为了凸显宪宗的正统性,往往都会论述说众臣是先去取得了皇太后的同意,再前去劝进 王的。
这样的说法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景泰得以登基,实际上是和孙太后达成了合作:他立朱见深为太子,作为交换,孙太后愿意让他登基。继而进一步被人拿来攻讦景泰,认为他易太子是不守承诺,最后人心尽失,罪有应得。
——这不搞笑嘛】
朱元璋听了就从鼻腔深处闷哼出一声耻笑, "这世上哪有老虎向猎物妥协的道理在。"
这玄孙,既然都已经初步掌握了朝政,使得那太后与太子势力大减,又何必在此时做出让步与退让
【实际上,在当事人彭时的笔记《彭文宪公笔记》中,他对这件事情的记录是这样的:
“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华门,请邮王即位,王再三辞让,尚书王直、于谦、陈循等咸以宗庙社稷大计为言,力请不退。会太后命亦下,乃许以九月初六日即位。"
看出差别来了吗太后的命令是“会亦下”,恰好、适逢传来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