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倒v】(4/5)
想到了一个和关门有关的成语。】
那种微妙的预感此刻在天幕给出了进一步的信息之后竟然成真了。
朱瞻基半是诧异,半是骄傲地笑了起来,而后
有点激动的眼神和三杨对上了号,四个心里全是这种弯弯绕绕存在的人看到这种场面,甚至还有点老怀欣慰。
很好,虽然长子被养废了,但是小儿子的脑子还是很好使的!
不过这样看来。他又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要不等祁钰出生之后,到了可以出阁读书的年纪,把仪铭调过去给他当个老师吧听起来祁钰能被养成那样,和仪铭的教导应该也有一些关系。
仪铭都是邡王府的长史了,邱王要是想搞什么大事,怎么不可能和他有所商量
他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王对待王振同党实际上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在 王表示搁置处理的时候依旧强行要去劝谏
他为什么会被人认为有从龙之功
——倘若左顺门本身就是一起邡王实力暗中鼓动,策划,和想要捧 王上位的朝臣暗中达成了默契的事件的话。这一切不就能够解释的通了吗
只不过……朱瞻基又摇了摇头。这件事最后能闹得这么大应该也不是祁钰所想要的。他若是策划,完全不必这么声势浩大。
看来应该主要是因势利导,却没想到文官的火气最后大到了这种地步。
【不管左顺门事件的真相究竟为何,它表面上的经过就是文官集团因为对王振一党的极度痛恨,激发了他们的政治义愤,又因为无法以下议上,便将国难归咎于内廷反对派,干出了这样一件超越常理、违背朝廷正常秩序的事情。
结果最后,他们却得到了执政者的谅解与支持,继而掌握了政治舆论,清除了反对派势力,从而成为主导“土木之变”后政局之决定性政治势力。
而邡王,这位文官势力此时属意的皇位备选人,在事情发生之后,又进一步展现出来了他仿佛天生的执政能力:
他在朝臣犯下了这样的僭越之举之后,选择对朝臣进行宽大处理,不若唐玄宗面对马嵬驿之变的徒有泪流,反而“迹浑机圆”,当机立断宣布对王振一党主要人物进行清算与抄家处理,极显转移人心之妙诀。
可是在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