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倒v】(3/5)
皇帝要是有个什么万一,能确保有合适的人选顶上。而堡宗出征的时候,他留下的就是朱祁钰。虽然依旧贯彻了他
对感情平平的庶弟抠门的作风,给的头衔甚至只不过是个“居守”,是个负责“朝百官”的政治摆设。
但是这不是天有不测风云,意外不幸降临了嘛。那不得按照潜规则先例,扶 王上位吗
——孙太后说我不。】
朱瞻基:…
别气了,朱瞻基。他咬着牙对自己说。孙氏就是这样一个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
【十五日土木堡之变爆发,十六日消息传到京城,十七日群臣集议坚守北京。
十八日,孙太后下旨,轻描淡写地宣布皇帝“尚未班师”,试图隐瞒堡宗北狩的消息,命令邡王“暂总百官”。同时搜集金银财宝送给瓦剌,意图赎回堡宗。
二十日,司礼监太监金英传孙太后令,立堡宗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二十二日,孙太后因为无法遮掩消息,终于表示皇帝因为虏贼犯边, "恐祸连宗社”,“不得已”御驾亲征, "不意”被留北庭。极力为堡宗粉饰的同时,宣布考虑到天下臣民不可无主,于是立皇太子正位中宫,而命 王为辅, “代总国政”。
可以说,直到此时,所有的明眼人都能看出孙太后在寻找一种,既保证了皇位在堡宗一脉传承,又能有人负责处理朝政以抵御瓦剌的方式,试图形成一种“周公辅成王”的局势。
但是很可惜,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之际,正常人都会对她这种既要还要的态度感到无语。
都说“天无二日”,眼下大明需要的是一个真正上下同心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系统。这又有皇太子又有太后摄政的,邸王虽然当上了监国,但是却缺乏了皇帝的权威,政令无法通畅,掣肘颇多,很难完美进行战时的部署和动员。
这使得朝臣们对孙太后的不满情绪逐步地累加——够了,跟这样大难临头还看不清形势的短见之人共事,怎么能拯救得了大明呢!】
"臣冒犯,”沉默到现在的杨荣终于眉梢微动,出列向朱瞻基行了一礼: “臣深知陛
下爱幸贵妃。
杨荣也是被朱瞻基提前召见暗示过自己打算废后换后之事的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