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5/7)
刘彻:我爹爱我,怎么,有意见?(自信)
—
除此之外,刘邦品味着那句霸王道杂之。
——嗯,真不错,确实是他的真心话了,这位宣帝也是他的好子孙啊!
【他的老师当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便是刘恒为他挑选的名士,晁错。
晁错是颍川人,为人“峭直刻深”,少时追随张恢学习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后来又被朝廷派去跟随伏生,学习儒家的《尚书》,回来之后就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是儒法兼通的人物。
他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可以说对于年少的刘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做太子的时候,刘启就对他的政治智慧极其欣赏,经常采纳他的谏言,以他为自己的“智囊”。
但即使是儒法结合,那也到底有个轻重厚薄。
晁错是峭直刻深的人物,本性当然更为崇尚、偏向法家。作为刘启的老师,他曾经向刘恒上奏,声称“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
他是对于刘启文化品性和政治资质最为了解的人,也是最为少年时期的刘启所考虑的人。所以在刘恒的面前,他在称赞刘启“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艺过人绝远”的同时,非常认真地提出了,要让皇太子多多学习“术数”的请求。
什么是术数?结合他在这一段前面的发言,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够“临制臣下而治其众”使“众臣畏服”;“听言受事”使自己“不欺蔽矣”;能“安利万民”让“海内必从”;“忠孝事上”使“臣子之行备矣”的治国之术。
这一段看起来有点绕,但细究本质,强调的很多都是君主的权威,要能够控制臣子的尺度。
——这就是很显然的法家思想了。】
“这晁错……”刘邦摸了摸自己下巴上的胡须,看着光幕上有点眼熟的人影。
“是之前,说到恩师的时候,在光幕上显现出来的人物。”
萧何在他身边小声的提醒,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谋算之后,对先前内容的记忆已经不算深刻的刘邦这才想起来了是谁。
那这可真的是……他的脸色有点微妙,或者说,所有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人,脸色都有点奇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