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3/5)
的沉稳,陈平是深藏不露的假笑。
刘邦,刘邦才是最破功的那个,好悬没被自己一口酒呛死,干咳了半天。
他自己信奉的就是道家那一套治国理念,所以在听到文帝信黄老的时候也没什么反应。就算知道了景帝会进行改革,也没多意外——治国之术本来就该因时而变,随时而变。
但听到儒家影响之下,后世把他孙子硬往仁厚有德之君去塑造,自己就是个混不吝的游侠脾性,浑身反骨甚至敢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是真的很难去想象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并且遵什么业啊,他心底恼火地隔着几百年时光对那个这么写他孙子的史学家批驳起来,这遵业听上去就普普通通啊!
【班固的《汉书》在东汉以及魏晋之时可以说是名重一时,为世人传颂,在这样强大的舆论影响下,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遵业”、“恭俭”这样的评价。
再等到唐宋之时,儒学家们进一步地重义轻利、重文治轻武功的思想观念,更使得他们对刘启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功绩加以忽视。反而在失去了班固对汉家的滤镜与美化之后,因为对君主德行修养要求的提高,进一步苛责与批判起刘启的刻薄寡恩。
比如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就既称刘启“因脩静默”,又斥责他诛杀功臣,寡恩刻薄,甚至于觉得他计谋有失。
宋代的儒学家就更不客气,苏辙干脆直接批判他“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不少人直接暴论景帝不如文帝远矣。
这种观念延续到现代,甚至逐步发展出来是汉文帝成就了汉景帝这样荒谬的言论。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文景、文景,这俩父子实际上是正儿八经在相互成就的两个皇帝。而刘启作为老刘家个性鲜明的典型代表,对于班固想要为他塑造的形象估计知道了也会不屑地冷哼一声。】
“没错……!”刘恒听见了怀里实心的儿子小声的嘟囔,他垂眼去看,本来被夸的高高兴兴的小孩此刻皱起了眉头,仿佛是被后世口中“唐宋儒学家”的尖锐评价给惹恼了,以至于原本白皙的小脸都染上一层薄怒的微红。
他捏着手,攥紧了自己的衣角。整个人委屈着,但不多,更明显的是一种被冒犯的气愤。
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