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几位老师分工明确,赵欢欢没有带班(2/4)
,他们挨家挨户的去动员让他们报名。
在报名费这一块,他们和大队长商量过后,半学期,一个孩子收一毛五,加上书费,大概在五六毛。
五六毛钱就可以让孩子在村子里上学,村民们还是能接受的,因此很快,一至三年级的班级就建立好了。
一年级他们招了十九个学生,二年级招了十七个,三年级十个。
这三个年级基本都是八岁至十二岁的孩子。
上二年级的,以前都是读过一年级的,上三年级的,都是读过一二年级的,家里嫌去公社读书太远,最近两年让休学回来的孩子们。
至于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他们统计了一下几个村子里的孩子,读到三年级的孩子,不算多,一共就九个,最小的十一,最大的十四。
邱毅回来和其他五位老师商量,这九个要怎么分。
最后商量的结果就是都放在四年级,五年级他们今年先不设立。
确定了后,他们又去和家长沟通,家长们考虑了一下,有的同意,有的拒绝了。
拒绝的就是那个十四岁的孩子和两个十三岁的,他们认为孩子十三四岁已经能干大人的活了,干一天活可以赚十个工分,再不,八个工分也是能赚到的,能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
邱毅和赵欢欢文燕上门说了三次,这三家铁了心不让孩子读书,他们也没办法了,家长说了,为了更小的孩子不被饿死,不想少了这个劳动力。
三个人只好失望而归,就把其余的六个人编在了四年级。
人数定下后,邱毅亲自带着学生的名单去了一趟上一级的教育部门,想要给孩子们定课本。
还有写字的本,也得买。
这些事,是邱毅和文燕去跑的,他们俩一趟趟的往公社那边跑,往墒林市跑,最终在八月下旬,一切都搞定,书领回来了,课本也准备好了。
怕有的家庭连笔都买不起,几位老师又集资给第一批的这五十二个人买了铅笔橡皮和油笔。
钢笔他们没多买,只买了十二支,打算作为第一次期中考试的奖品。
等邱毅和文燕把书本笔这些都弄回来,赵欢欢和其他人也把村子里的木匠这两个多月给做的桌椅板凳都在擦洗干净,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