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4/5)
,搭了推,终于弄出一个不烫,烟道正常排烟的火炕。
有安装这个成功案例从山坳的难民聚集地召集人跟着学,等顺利培养出一批熟手已经过去半个月。
然后一群人在赵乾带领下向太原城走去。
*
“原来火炕是你们创造出来的。”李五郎格外惊讶。
赵乾更惊讶,“火炕在兰州遍地开花,你不是没看见,这有什么好惊讶”
“我以为是当初太原来的那批人传开的,谁知道本就是你们研究出来的。”
赵乾笑笑道“可不是我们发明,火炕自古就有,只是没传到咱们这来,更北边,契丹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火炕了。”
李五郎在家时取暖靠暖炉,穿着厚厚皮裘,怀里塞一个滚烫暖炉,不一会儿全身就能冒出热汗来,哪怕风雪天也不会有多冷。
但暖炉哪有火炕威力大,一整个屋子都能烘热如夏。
火炕一出现在太原城引起的潮流,他初次听说,排队等着砌炕的人家都排到一个月后。
后来还是出了几支模仿队伍才满足了太原城居民对于火炕的需求。
李家老宅有不少留守的族老,这些人个个不缺钱,再说砌炕的队伍只收粮,陈粮新粮都可,这些族老觉得拿陈粮请人非常划算,族地有条件的每家都砌了两个火炕。
李五郎居住的院落也有一个,是青砖砌成,他还记得那年他度过了一个温暖如夏的冬日,哪怕后来逃难时都记忆深刻。
“哥,明天能吃点好的吗”一少年苦着脸跑过来,“这也太难吃了。”
“行。”赵乾大方允了,“明天请你喝西北风。”
这玩笑话大概也只有现代人能听懂。
“阿源。”李五郎冲少年招手,他俩年纪相仿,平时总有说不完的话。
兰州很少有同龄人能跟得上他思维,就是一个。
被呛了一句,也不敢嫌弃饼子难吃,他挨着李五郎坐下烤火。
赵乾丢给他水囊,匆匆忙忙将饼咽下喝了一口,勉强填饱肚子。
“哥,你们在聊什么”
“聊哥哥我过去的英勇事迹。”
李五郎不大习惯身边人的称呼,总是有人将兄长叫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