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铁拳(1/3)
新年结束,时间来到了中和四年。
开春以后,假期渐渐结束,宣武、泰宁、感化三军,各大衙门的文武百官,开始重新恢复日常工作。
齐慎也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趁着境内没有战事,积极发展内政。
首先是选贤任能。
经过上次敬翔提议,齐慎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了三十万贯,命人在节度使衙署附近,兴建了一片规模庞大的馆阁,起名为“崇文馆”。
馆阁建成,接着他便开始发出榜文,征召四方文士,以校阅儒经、复兴礼教的名义,命境内的读书人到汴州参加考试,由敬翔、杜晓等人充任考官。
齐慎虽然打的是振兴儒教的名义,但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自己挑选人才,将来好在自己的辖区内推行新政。因此他设定的考试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跟儒学有关,其他大部分皆是偏向策论和算术。
这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许多儒生的不满,但齐慎接下来的做法,很快便让这帮人闭上了嘴。
考虑到推行新政,统计人口数量和田地面积,需要大量读书识字的人参与,齐慎大手一挥,直接将第一轮所有前来参与考试的人,大约三百多人,全部录用,并立即授予官职。
名次最优越的几人,进入宣武军节度使府,从级别最低的随军、推官、巡官做起;次一等的则被分配到感化军和泰宁军,葛从周与谢彦章的手下,同样出任随军、推官、以及巡官;再次一等的,则打发到各州刺史那里。
发现人人有官可做,儒生们所有的不满当即便烟消云散了。
实际上,唐代的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获得官职,难度是非常巨大的。科举虽然起于隋朝,发扬于唐朝,但真正兴盛一时,还得是宋朝以后。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读书人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因为朝廷每次科举,只取二三十名进士,这比宋朝动不动就取三四百名进士,差距可谓十分明显。
并且在大唐,一个人就算中了进士,也只是有了做官资格,不一定能分到官职,登第者还得到朝廷各部继续参加考试,叫做“铨选”,才能获得官职,而铨选不合格者,同样无官可做。
比如韩愈就是中进士后,去各部选官,结果什么也没选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