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赠礼(1/3)
关于招收代课老师的公告就贴在清河村生产大队办事处门口,底下明明白白的盖着大队公章。
内容并不复杂,具体说的是将在九月初举行招工考试。清河村小学是民办学校,只要学历在初中及以上的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了。
虽然只是代课老师,但是按天记工分,每上一天课就有十个工分,每个月还会发放五块钱的生活补助费,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了,这个条件可以说相当不错。
其实只要大队长同意把你的名字报上去,哪怕什么条件都不满足一样可以当老师。作为村里生产队最大的官,大队长的权力是很大的。
但是“走后门”这种事情好做不好说,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一员化领导,权力最大的官本来应该是支书。
清河村之前也是这样,在偏僻的乡下农村,支书完全可以做到一言堂。
但是在知青下乡运动初始那几年,村里连着几年都有推荐优秀青年去工农兵大学读书的名额。
当时的支书吃相实在是太难看,把所有的名额都给了自家的亲戚,后来胃口越来越大,甚至发展到收受大额贿赂。
而且不仅仅是读书入党,还包括知青回城的名额也是由支书一言而决。
村里的村民都已经习惯了,而且也没有几个人读过书,但是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跟现在可不一样。
最初的那几批下乡的知青很多都是主动要求到农村插队,怀抱着满腔热血,想要帮助农村建设发展。
知青们大多数都是有文化的城里人,书读的多胆子也大,尤其是刚下乡的,还没吃过社会的苦,发现有不公平的现象就要闹,动不动就要革命。
刚开始都是小打小闹,后来清河村陆陆续续的分配了不少女知青,有一些长的漂亮又有文化的女知青就被支书盯上了。
一开始只是偷偷摸摸的威逼利诱,后来他膨胀了,公开放言:“没有我的同意,谁也别想走!”
做起事来更是肆无忌惮,强行糟蹋了女知青,搞大了不止一个人的肚子,否决了所有女知青回城的申请。
知青被压迫的厉害了,联名上访告状。
支书敢这么做,自然是有依靠的,他跟上头的公社领导是亲戚,他家在村子里也是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