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骑自行车逛酒吧(2/4)
,其它都是城市人,可以说半点农活基础都没有。
罗一亲自演示了几株苗,然后便看着他们笨手笨脚的弄。算上孙东成和他带来的学生,十来个人一起动手,效率也不算太慢。
过了一会儿,忙完家里农活儿的于维盛带着儿子来了。随后几个有想法弄草莓大棚的乡亲陆陆续续过来,抱着学习的目的一起搭手帮忙。
随着姜冬和一帮技术员加入,差不多四十号人一直忙活到晚上九点多,安置好的基质槽全部种满。
罗一定了八千七百株苗,但起苗时不可能那么精准。
简单过了下数,大概栽下了八千六百株左右。外面算上弱苗在内,还能剩下三百多株。
也就是说,农林所那边在打了个大折的基础上,收了八千七百株苗的钱,实际给了快九千株。
把简易棚里备用的基质槽全都挂在北墙上,又种下了一百多株留作补苗用,剩下的弱苗被帮忙的乡亲们分了。能不能养活不要紧,全当让大伙儿提前体验下冬季种草莓的不易了。
梁灿爸妈张罗的晚饭早就做得了,这边一完活儿,立马招呼大伙去吃饭。
饭后乡亲们各回各家,孙东成带着学生们对大棚的管路、温湿控和供水以及喷淋系统做最后的整理和调试。
胡洋几个则跟在后面打下手,认真记下每一处管路、线路和分布在各处的阀门都是什么作用,以便出现问题时知道如何排查。
毕竟整套系统虽然现在看着没什么问题,但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
使用中一旦出现故障,不可能屁大点事儿都把孙东成他们喊过来解决。一般的小问题,得靠他们自己排查维修。
姜冬他们和于维盛一家子没走,都在仔细的观察和记录。
完整的了解了整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观摩了应用演示后,姜冬看中了温湿度时时监控系统,当即邀请孙东成抽空去一趟育苗基地,帮他们暖棚和暖房也设计一套相同的系统。
于维盛则看中了浇灌和雾化喷淋系统。
他们家现在用的滴灌,因为管路太长和水压的问题,一条管路上的浇灌非常不均匀。压力足的地方都涝了,压力低的地方还没浇透。停水后还需要人工补浇,非常麻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