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用人之道(2/4)
,嘴角带着一抹讥讽。
话没有说的太明白,可是话里话外的意思,武宗的死亡没那么简单。
至于说,为什么不调查。
那就更简单了,若是武宗不死,哪有的道长皇帝继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朱翊钧还是朱由校都是受益者。
“这回明白,为什么朕那天告诉你,想要改革弊政没那么容易了吧。”
“当时文臣为了逼迫武宗杀掉刘瑾,都用了造反这个理由,还牵扯到了安化王。”
“你能想象一个藩王勾结太监造反,还约定事成之后,皇帝之位给太监么?”
说起这事来,朱翊钧牙齿都不由的用力,紧咬了几分。
“这个破绽岂不是过于明显?”
朱由校皱起了眉头,文官们真要搞事,会这么愚蠢么?
“正因为过于明显,才好用。或者说,他们不在乎明显不明显,只要是文官们一致认为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就像你前番被那歹人入宫行刺,怎么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事情就是发生了,你觉得若真是贵妃想要害你,会让自己的心腹做内应么?”
“可最后,朕也只能顺应民意,处理了贵妃身边的那两个太监。”
“文臣之所以可怕,是他们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有可能是同乡、同科,师生。”
“或者他们的老师是同乡同科师生,总而言之,他们总能找到关系。”
“对下,他们掌握着对朝廷政务的解释权,对上,他们代表了百姓的民意。”
“朕,虽然是个皇帝。可朕也不能与民意相对抗,哪怕朕知道,这所谓的民意,其实就是这些人的意思。”
朱翊钧轻轻一笑,还拿之前朱由校被廷击说事。
“那孙儿该如何做?”
其实这种手段并不稀奇,就是后世的操纵舆论,不管事情真相如何,掌握舆论的人,想让看到什么,你就只能看到什么。
道理明白了,关键是该如何解决问题。
“你可知道,朕年幼时的首辅,张居正?”
朱翊钧没有回答,反而是反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