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学习大秦好榜样(3/4)
食其也并不感觉到奇怪。
毕竟大秦因何而强盛,全天下可谓是心知肚明。
“没错!秦国的百姓,除了耕战之外,并没有别的活路。于是他们只有在战场上如狼似虎,靠着军功去晋升!”
可以看出郦食其虽然理解秦军战斗力强大的根源,却对此并不是很认同。
阿盛也开始了感慨,看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制度建设。他未曾没有想过像商鞅那样变法,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又总觉得商鞅那一套很残忍——几乎算得上是内卷鼻祖了。
而商鞅的下场,也算是给自己敲响了警钟。
一番犹豫后,阿盛还是开始了请教:
“依先生看,齐国该如何进行兵制改革呢?”
郦食其略微思索,然后答道:
“骊生不才,尚未有完备的答案。然而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希望能给相邦一些启发。”
“恩,看来论功行赏和严肃纪律应该是一定要有的。”
作为现代人,阿盛感觉自己对于绩效管理的理解,应该也是超越时代的。
“另外提醒相邦,千万不可全盘照搬秦制!”
郦食其接着提醒道:“管子曾经说过,‘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他创立的齐制,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我大齐自有国情在?”阿盛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句话。
“只是可惜管子逝后,齐国陷入了内乱”
郦食其于是有感而发,开始絮絮叨叨讲起了齐国的历史。
阿盛也边听故事,便陷入了深思。他感觉,自己真的要好好了解一下管仲和商鞅,也要在变革之前考察齐国的民情以及当世的科技水平
突然间,他又想到一件事,于是打断了郦食其:
“骊先生,当日昌平君为何自称楚相呢?楚国那边不是应该叫做令尹吗?”
郦食其仿佛也才发现这个华点,他想了想解释道:
“或许是昌平君在秦国待惯了吧?其实昌平君从小在秦地长大,并没有在楚国待过几天。他是华阳夫人的亲族,属于是扎根于秦国的楚国宗室”
“好一个精神楚国人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