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7)
大把”的视频里,我也看到过不少和我我类似观点的一些大大怼他们的评论。
这当中有漆器专业的学生,也不乏我这样的爱好者——我遇到的那些传承人或者是保护单位的手工艺人们,他们会去讲“过敏”,但是他们从来不是埋怨和诉苦,只是平淡的讲着过去的故事,讲着“如今已经走过来”,能够以漆器制作为乐。
哪怕过敏这件事,是一年不碰生漆就有可能再经历一次的,他们也只是笑着和我们讲,这就是大漆——就像是在说,好东西总是有脾气的。
真正让我最难以接受的,还要数有些人口中把“不重视”和“‘盲目’文化自信”这个伪命题联系在一起。
我从不否认我们的文化发展依旧有莫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披着“客观文化自信”的外皮,行“崇洋媚外”之实,是真的会让许多不了解,希望了解的人们产生莫大的误会。
毕竟,中华儿女的责任感是亘古的,这种责任感,同样会带来一种获得感,让我们更接受“我们要靠我们去帮助他人”,而不是“原来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没有帮上别人”。
更何况有些人抛开环境、社会、经济、替代品谈市场占比,以“某日本国用的多”、“我这边曾经家家在用,现在基本没人买了”、“某日本国比我们创新好”等作为观点。
这些观点巧妙的利用了国人的爱国心理,以及居安思危、谦虚、见贤思齐焉的优良美德,吸引流量,赚足眼球,可实际上却在夸大他国成就,将我们本国的漆器贬得一文不值。
除却上文“japan”一词,是通过揪着一个非常用词汇引起注意之外,康熙也被拿出来当做例证,以其言论中“漆器之中,洋漆最佳”一句作为噱头,使得各年龄段的爱国人士颇为愤慨,可这无疑是一种明晃晃的断章取义!
康熙被记载在《庭训格言》的原话是:“漆器之中,洋漆最佳,故人皆以洋人为巧,所作为佳,却不知漆之为物,宜潮湿而不宜干燥。中国地燥尘多,所以漆器之色最暗,观之似粗鄙。洋地在海中,潮湿无尘,所以漆器之色极其华美。此皆各处水土使然,并非洋人所作之佳,中国人所作之不及也。”
这段文字很浅显的说明了康熙的观点:洋地湿润,所以漆器的颜色看起来光鲜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