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驾崩与问题(2/6)
算是自寻死路、死有余辜吗?
朱棣越想,就越发联想到自己的风评上——自己的事迹,难道不会被那起子无德无才的小人们、没错,就是被他讨厌的江南那一窝文人,添加私货吗?
【后元七年六月初一,刘恒在未央宫驾崩,时年四十七岁。】
【他把自己一直坚持的节俭作风贯彻到了最后,在他留下的遗诏中,要求简葬薄葬,百姓官吏哭灵三天即可,且不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鬼神和饮酒食肉。】
【群臣为刘恒上谥号为文,加上汉朝惯例的孝字,是为孝文皇帝。】
【而太子刘启登基后,又以刘恒的圣德光辉为由,为孝文皇帝庙制作《昭德舞》。并以“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的原因,命令“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因而,刘恒成为了西汉少数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庙号太宗。】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刘恒的节俭作风还是很敬佩的:“太宗皇帝躬俭省约,以惠休百姓,农不共贡,罪不收帑,宫不新馆,陵不崇墓,实乃王道也。”
当然,他敬佩归敬佩,让他这么做,他也确实是做不到的。
身为天子,该有的东西自然要有,大汉又不是困窘到了那等地步;再说了,薄葬简葬这件事情,他就根本不可能做到,他的帝陵早已开始修建,他可是怀揣着将其建成最宏大的帝陵的目标去的。否则,难道要让他在死后的世界不能像人间一样生活吗?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伸手揉了揉刘启的脑袋。
启儿的孝心他感觉到了,不用别的,也无需多么善待自己这个父皇遗留下来的宠臣,只要如神迹中这般,为自己昭彰功德、制定庙号,就已经是孝心的极大体现了。
刘启不以为意,这不是应该的吗?父皇在治理天下上,难道做得还不够好?不能配上一个太宗之名?
不过,神迹讲出了这些事情,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父子感情,自己还是很乐意的。
而“文”这个谥号,确实与父皇很相配:道德博闻,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
修德来远,坚强不暴,徽柔懿恭……
汉朝初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