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杂七杂八(3/6)
即使如今在场诸人皆是天子心腹,却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在这样可怖的大清洗中全身而退,加入他们当时还在朝中的话。
因为这几个重磅炸弹,汉武朝的宫殿内瞬间陷入了沉默,只有间断的眼神交汇。所有人都在暗中思量。
至于霍氏或者什么东汉,暂时都要放在后面。
汉朝初年。
刘邦等人简单聊过汉武朝的问题后,又顺着往下看起了霍氏的事情。
作为大汉第一个选择将皇位托于皇帝母族的天子,刘邦直接道:“昭帝和宣帝的母族呢?太后呢?”霍光是武帝的托孤大臣不假,但理论上,与大臣、诸王制衡的应当有一个外戚,而在天子年幼未曾大婚之前,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母族。
不论这个母族有多少能力,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
但,霍光能够秉政二十年,这个年限就充分说明了问题:没有母族外戚与他相制衡——至于说汉昭帝皇后的外祖父,这不算外戚,这个身份的重要性并不能比得上他托孤大臣的身份;而汉宣帝妻族,这确实是外戚,但他权力的来源并非是因为身为妻族。
刘邦不解,武帝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没有母族力量的皇子继承位置?还是说……“难道这个武帝,自己把他继承人的母族解决掉了?”最起码,是把太后解决掉了。
刘邦沉默,这倒也不是不行,毕竟皇帝年幼。但是,完全依靠托孤大臣难道就很好吗?
吕雉对于刘邦这个猜测还是很赞同的,毕竟据他们之前的推论,武帝朝必然有立过太子,且是一个年长的太子,而结果最后却是幼主即位,说不准这个武帝会对母族下什么手。
只是,虽然这个托孤大臣看起来功绩不小,但,“秉政二十年,结果经历了两代天子,频率有点高了。”汉昭帝是幼主,但也长到了有妻族的年岁;汉宣帝能够有妻族,说明他的年龄同样不算太小,如此一来……
宋朝,开宝元年。
对于西汉的几位外戚,大宋这样的后世王朝尚且都是正面评价——包括霍光。
虽然霍光确实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行伊尹之事,但他对武帝的忠诚并不作假,对汉家的忠心同样可鉴,而他的功绩更是青史认证。
再说,即使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