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彩蛋·盛世衰亡5(3/6)
唐朝。
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君臣们纷纷抚掌大笑,赞赏不已:“总算换人了!”
这不是他们喜不喜欢李隆基的问题,而是此时李隆基的威望已经跌至谷底的问题。
一个多年来只顾享乐、对于朝政没有任何正面帮助的皇帝,若是平顺一生也就罢了,但偏偏却出现了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巨大叛乱——而这个皇帝的选择居然还是偷偷出逃,抛下京城百姓大臣不顾。
这样的皇帝,还能有什么威望?!从将士诛杀杨国忠等人就能看出来,此时的李隆基在人们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了。
这样的皇帝继续下去、还是在蜀地继续下去,大唐非常有可能就此滑落深渊,变成一个地方政权。
所以,李亨做得好啊!
赶紧替换掉这个混账玩意儿,至于什么没有当着他的面登基,那都是小节了。
【而逃往蜀地的李隆基又如何呢?】
【当然,他过的并不开心。】
【但此时,李隆基的心情还重要吗?不重要。】
【远在灵武指挥军队镇压叛乱的李亨比他重要,在各地奋战的将士们比他重要,包括在惊慌下沿着他的脚步同样逃往蜀中的百姓们同样比他重要。】
【唐朝的诗仙李白曾写蜀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诗文在以往是对于蜀道难行的客观描写,如今却是那些仓皇奔逃的百姓的遭遇的真实写照。】
【还是唐朝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曾描写百姓逃难入蜀的情况:“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再次落下了眼泪,却绝不是为了李隆基等人,而是为了那位名叫杜甫的诗人笔下的情况:“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这是怎样的惨烈!
更不用说其后的两句中,蕴含的残忍现实。
“看起来,当时的大唐并没有饥荒天灾……可竟然……”李世民当真是哭得停不下来了,他并没有想到过,如史册上的“岁大饥,人相食”的情况,会在大唐出现,或者说,会在大唐看起来并没有各类天灾的情况下出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