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内政(4/6)
和还能是什么?当然这有着种种政治目的,但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一个气量狭窄的人,若是效仿这种做法,怕是没多久就无法坚持下去。
但李世民绝不是那种温温和和,一个战场厮杀出来的皇帝,又怎么会是那种温和呢?
一旁,刘恒温温和和地笑了:“是啊,宽和。”
刘启就扭头看向他父皇:“父皇,您也很宽和。”
“是吗?朕也这么觉得,宽和一些不是坏事儿。”
【在各项制度上,李世民沿用了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府兵制度,就是西魏以来的军事制度,唐朝经过改良后继续使用。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军府,统领天下兵马。】
【而唐朝的军府分布并不均匀,长安所在的关内道拥有的军府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完美执行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理念。】
【而府兵制的“兵”,自普通百姓中挑选,同样也融于普通百姓中,平日耕种,占时才召集到一起,在农闲时间进行训练,既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
【而均田制则是府兵制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唐朝将无主田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归属私人,而口分田到期要归还朝廷。】
【在此基础上,唐朝的十八岁以上的男性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
明朝,永乐年。
朱棣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政策,但是唐朝并没有能够长期把均田制维持下去:“这样确实很好,但是田地是有限的,迟早会无田可分。”就像他听到过的有关他们朱家早年的事情,以及他看到过的百姓失去田地的情况。
没有田!
……但是田地哪里去了?仅仅凭借百姓人口增长速度,真的那么快就把田地都占满了吗?
“等等!”朱棣“腾”地坐直了身子,满脸凝重。他没管朱高炽和朱瞻基疑惑担心的眼神,只沉浸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