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4/6)
就这样结束了吗?在成都被攻克后?并没有。宋朝的镇压同样,功亏一篑。】
【王继恩不仅攻打川蜀地区的战略路线复制了宋初平灭后蜀的路线,攻克成都后的行为,也完全复制了当初的将领王全斌,就像是走流程一样。】
【攻克成都后,王继恩带领大军盘踞此地,时常宴饮作乐,并且将成都府库等地方的财富都劫掠一空。同时,因为军纪混乱,时常有克扣军饷的情况发生。而士卒们则是搜刮百姓,欺辱妇女。】
【可以说,王继恩和他带领的军队完美诠释了“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谚语,甚至因为李顺的起义军军纪相对严明,结果与官军的对比更加鲜明。】
【如此作为,造成的恶果也是巨大的。】
宋朝,开宝元年。
“作乐你爷头!”赵匡胤破口大骂,一时间连一贯的仪态都没能保持住。
他跳脚不已,正想把王继恩弄过来泄愤,才想起来这人早在知道他与赵光义合谋时,就已经被自己下令杀了,只能悻悻放弃。
但他心中的怒火仍是节节窜高,毕竟,王继恩的行为,让他再次回忆起了当初王全斌的肆意妄为,以及这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当时,他看在王全斌跟随征战多年、有功劳有名望,再加上安抚军队的原因,宽宥了他的性命,只是将他贬职。
没想到,数年以后,在同样的地方,又有人跑出来干了同样的事情!而造成的后果,也与当年差不多一模一样。
难道朕应该把王全斌从重处置了,从而断绝这种风气?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神色阴晴不定,本来对王继恩平定叛乱的喜悦和赞许之情,现在已经全部转化为了对他的不满和隐晦的不喜。
王继恩这么行事,不就是向百姓和大臣们宣扬朕识人不明、眼光不行吗?
底下大臣们的口风也是一转,从刚刚的歌功颂德一下子变为了对王继恩的讨伐:“官家,王继恩如此行事,有负皇恩,有损天子圣明,当加以处罚才是!”
“官家,此次平定蜀乱,万不可委任王继恩!”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感叹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本来当地百姓就要活不下去了,现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