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3/6)
处死;但也有人说他在成都城破时被杀。】
【还有一种说法,他逃脱了,三十余年后,已经七十余岁时,才在广州被俘,押送到京城斩首。】
【而在此期间,总有人在不同地方说发现了李顺,虽然很有可能是一些被压迫剥削的百姓借此来发泄、或者怀念李顺,但总之,李顺的幽灵在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宋朝的土地上,让朝廷不得安宁。】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觉得这很不妙,蜀地这些叛乱的决心居然这么大,这么坚决,即使有官军为了获取功劳而尽可能多地斩首的情况,川蜀地区、成都府内的抵抗也足够出人意料。
“蜀人尚未归心。”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到赵光义埋下的隐患在此时,终于展现了它的力量。数十万的底层百姓聚集追随,未曾加入的百姓也不介意帮上一把手。而比人数更可怕的,是这些人的战斗意志。
不论这其中是否有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回归原本普通生活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反贼大多战死,而非如一些不成气候的动乱一般,一旦遭遇失败、或者首领被杀,就会原地溃散。
“李顺的名号啊……朕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大宋出现!”赵匡胤凝神发誓,若如神迹所言,这个李顺已经成了对大宋不满的人举出的旗帜,他不可能让这种对大宋不利的“旗帜”存在,不然,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倒是有了一个好借口。
“但是,大哥,神迹说蜀地的动乱还没有结束。”赵光美神色有些忧虑,毕竟开国以来,蜀地就有着反叛不断的黑历史,这让他不由担忧,这次动乱是否也会持续数年。
赵匡胤反应过来,从上次蜀地反叛得来的教训,让他第一时间就盯住了赵光义此次平叛委任的主帅,西川招安使,王继恩:“莫非又是主帅鱼肉百姓,军纪松弛?”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脸色很不好看:“王继恩怎么办事的?这个李顺,居然还能让他没死的流言传遍国朝,让那些乡野之人都能知晓,还以此来攻击朝廷!”
“而且,为什么还能再起动乱?朕后来派的谁去安抚蜀地的?”
【王小波和李顺的起义到此基本被宋朝所扑灭,功亏一篑。】
【但是,起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