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铜钱金融-起义(3/6)
番。
明朝,永乐年。
户部尚书夏原吉也在对朱棣几人说大明宝钞的问题:“万岁,我大明宝钞早已不能保持太祖定下的兑换比例,宝钞价值早已下跌,且赋税不用宝钞,朝廷只印发宝钞,而少有回收宝钞,民间宝钞泛滥情况难以改变。”
言外之意,宝钞已经不太行了。
朱瞻基道:“夏尚书,宝钞贬值可是因其数量太多?”他之前对这方面也并不了解,当然,眼下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看到宋朝蜀地因为铜钱稀少,铜铁钱兑换比例就一再升高,他大约也能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比如,大明宝钞数量越来越多,可百姓织布种粮的数量还是那么多,那宝钞就会不值钱。
见到夏原吉点头,朱瞻基又道:“那朝廷为何少有回收宝钞?我记得太祖时期就有倒钞法,用以回收废弃旧钞。”
夏原吉先点头,又苦笑:“殿下,确实有倒钞法。但实际上,倒钞法并没有日常施行。太祖年间,自倒钞法确立后,也只断断续续回收旧钞,总共也不过五六年。且百姓们为了减少损失、避免被商贾胥吏占便宜,往往手中的宝钞没有到回收要求就会想要更换;至于商贾胥吏,也在利用倒钞法来折价获利。”
【但这并不是蜀地百姓灾难的终点,也不是当地官员发财的顶峰。】
【因为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登基后,对蜀地又采取了新的税收措施。】
【他要求,蜀地居民从此以后用铜钱纳税,而且每年按十分之一的比例递增;而朝廷也会蜀地铜钱货币的发行占比提高到十分之一,并且每年铜钱发行量也按十分之一的比例递增。】
【听起来很美好,似乎是朝廷终于良心发现,体会到了蜀地百姓的不易。】
【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这两个条例中,宋朝只做到了前一个,至于发行铜钱,那是没影的事儿。】
【如此一来,官员们更加快乐地赚取财富,而蜀地百姓们的生活则是越发贫苦,他们的财富越来越不值钱。】
【到了太平兴国五年,蜀地的铜铁钱比例已经涨至1:400,而当地百姓生计艰难,为了获取到铜钱缴纳赋税,不少人还去盗墓或者融化佛像,“民益以为苦,或发古冢,毁佛像器用,才得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