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西夏-定难五州-李继迁(3/6)
著姓,如此,又与那农民起义无限接近。
想到此处,李世民开口:“朕以为这黄巢起义,大约不能是孤例。而数次起义,与后来的藩镇割据不无关系,但朝廷自己也脱不开责任。”
农民起义基本于生存相关联,多半都是横征暴敛所导致,房玄龄于是道:“臣以为,朝廷必是有横征暴敛之事,此为人祸,若是辅以天灾,必起争端。”他顿了顿,聊到藩镇割据的问题,“而关乎藩镇,大约是自藩镇诞生后,朝廷的财政就出现了问题,其后也未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反而走上了搜刮百姓的道路。”
“朕没想到,朕的后代子孙居然彻底压迫百姓。”李世民掩面叹息,他一直都坚定宣扬“民”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地贯彻自己的话。而后来的皇帝们就算不能发自内心地爱护民众,那单纯为了基业稳固,也不应当过度欺压他们。
【太平兴国三年,李光睿死亡,其子李继筠继位。而李继筠在位仅两年就去世,其子年幼,于是就由李继筠的弟弟李继捧继承职位。】
【可想而知,这一传递极大地激化了李氏内部矛盾。先主子嗣年幼,其弟继位——为什么李继捧可以继位?我们不服!】
【李继捧并不能服众,加之李氏本为党项贵族,族内的贵族们仍旧有着一定权力,所以李继捧上位后位置一直都没有坐稳。】
【有的人甚至带兵袭击夏州,而还有人上表赵光义,认为李继捧“不当袭职,恐生变乱”,要求废除李继捧的职位,另选他人,此人正是李继捧的叔父、时任绥州刺史的李克文。】
【面对种种情况,李继捧很清楚自己没有办法坐稳位置,同时收到李克文上表的赵光义也派了使臣持诏命自己入朝。既然如此,那不如干脆归了宋朝,自己还能富贵荣华下去。】
【于是,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携带家属奔赴京城,献上了定难五州之地,表示归顺朝廷。】
【赵光义觉得这是消除割据的大好时机,于是改封李继捧为彰德节度使,同时要求李氏宗族的近亲都迁到京城,并派官员直接管辖定难。】
宋朝,开宝元年。
“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啊,”赵德昭疑惑,“借助李氏内部矛盾,引导扩大他们的分裂,削弱其力量,趁其内部混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