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募兵制与文人论兵(3/6)
当兵,闲时务农”,而是通过让百姓自愿从军,来组成宋朝的军队,再由朝廷分发军饷、承担军费,这些士兵就依靠朝廷分发的军饷日常生活,不从事其他生产工作。】
【募兵制有两点好处,一方面,自愿参军的百姓战斗力要高于那些强制参军的人,赵匡胤希望借此保证精锐军队的高战斗力;另一方面,军队的一切开支都依赖于中央朝廷,这也让赵匡胤能够将军权切实把握在中央手中。】
【这使得募兵制看起来非常美妙,起初确实如此,宋朝的禁军的高战斗力有一部分也来源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维持了宋朝社会稳定。】
【但,到了后来,募兵制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拖累。】
【一方面,由于宋朝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因而很多人都变成了终生制,也就是说,哪怕他白发苍苍、根本无力作战,也有可能依旧在领朝廷发放的军饷。这样的人一多,既拖累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加大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施行募兵制的朝廷在后来日益滥用这一制度,将军队、主要是地方厢军当成了收容流民、罪犯的最佳选择,也就是“以募代赈”。而有宋一朝,由于不抑土地兼并,失地流民的数量极为庞大,由此给朝廷财政带来的压力也极为庞大。
到北宋中期养兵费用已达五千万贯之巨,占国家财税收入的70~80。】
【宋朝的军队,从开国时的二三十万精锐,急剧膨胀,到了第四代帝王宋仁宗期间,就达到了一百四十余万。】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无言以对。他完全不知道说些什么,颇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自己采用募兵制,本是好意啊?朕一直想要的,都是收复燕云啊!
他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声音低缓:“你们两个,知道朕设立募兵制度的用意吗?知道募兵的要求吗?”
兄弟二人忙收起看到神迹中军队人数的不可思议,认真答道:“儿子知道。”
赵德昭庆幸自己对这方面曾经了解过,赶紧说起募兵时候的要求:“要检查身高、视力、走步骑马……身高,应该是五尺八寸(约180)以上是上等,五尺五寸(约170)以上是合格……”1
赵匡胤点点头,知道他没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