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北征与落幕(4/6)
朱棣有些麻爪,颇有些如坐针毡,看着儿子和孙子,只能哄道:“俺知道了,以后肯定不会这么做了啊。这剩下的几次北征,俺看情况再说去不去,对,看情况,而且二十二年这次肯定不去了……”
不过他对自己的身体也心里有数。年轻时候就屡屡征战,其后的靖难更是耗费心神,登基后也没有消停,治国理政就不说了,又亲征了两次,还不是坐镇中军的亲征,依旧带兵冲锋在前,他的身体早就一身暗伤、根基不稳。这不是回宫吃好喝好、看看太医就能解决的。
洪武十三年。
朱棣再次成为了众人目光的中心,顿时感觉如芒在背。
朱橚眼睛红通通的:“四哥,你以后不能这么做了,不管你是王爷还是登基称帝,都不能这么胡搞了。”生于战火,死于征途,听起来倒是壮阔了,但真的是什么好事儿吗?你让你的亲人们怎么办?
面对这么一群人,朱棣不敢反驳,只能乖乖地应了,自己再也不这么胡闹——虽然他不认为这是胡闹。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吗……”
不知多少人翻来覆去地念着这句话,似是恍惚,又仿佛在慨叹着什么。
刘邦端起酒盏,仰头一口饮尽,哈哈大笑:“乃公敬这明太宗一杯!当年乃公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现在这句话也应当送给他!”虽然确实有所劳民伤财、未曾达到最终目标,但至少这句话很不错!
其他时空的皇帝们,大多也如刘邦一样,一杯酒敬送这一位皇帝。
【当然,朱棣这五次北征,除去前两次,后三次确实劳而无功,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他的北征并非没有作用,他解决了明朝前期的蒙古问题,通过战争手段维持了蒙古各部的平衡,加剧了蒙古的分裂,使蒙古势力进一步衰弱,无力威胁明朝,保障了明朝北部边疆数十年的安宁,为接下来明朝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他不仅仅是朱元璋政策的继承者,更是一个有着自己风格的、不安于现状的开拓者。】
【明末思想家李贽曾经说过: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这里他们看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