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洋之行(5/6)
摇荡。
这么做,似乎很有效的样子……
大汉能不能也这么做?不在西洋,而是在西域诸国……让他们亲近大汉,让他们变成大汉的基地、为大汉服务……
说起来,前些年那个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的张骞到底如何了?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官方的唯一一次出使西洋活动。郑和之后,再无他人。】
【停止下西洋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是财政的难以负担。】
【出使西洋并不是完全无利可图。第一次、第二次,郑和带领船队都带回了大量中原缺少的香料、珍宝,如胡椒等,这些金银财宝支撑朱棣进行了大量建设活动;但由于船队庞大,带回的香料等物数量过多,导致香料价格开始下降,及至后来,香料等的价格便使得出使西洋成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另一个方面,是官僚和皇权的博弈。郑和出使西洋,带来的珍宝等大多是直入皇帝私库。大臣们分享不到出使的利益,反而有时要被损害利益,如当胡椒降价后,直接被当成了俸禄按原价发放。而倘若停止官方出行,而改为私人商贸,他们便可获取更多的利益。】
【朱棣之后的皇帝,大多并没有多少强烈的出海欲望,加之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所以日后官府出海一事不了了之。】
【那么私人出海呢?实际上,偷渡出海屡禁不绝,特别是大商人、沿海一带的富商巨贾们。】
【那官府开海禁呢?这其实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皇帝打算正式开放海禁时,已经到了明朝中期,此时各个利益集团也已经有所成型。开放海禁,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出海,这对于垄断出海贸易的顶尖商人、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官员们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虽然直到最后,海禁政策名存实亡,但正式彻底废除海禁的明旨从未下达。】
这段话,无疑戳到了所有皇帝的肺管子。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又开始磨牙。
听着那森森的磨牙声,刚刚起身的大臣们都开始犹豫,是不是干脆再跪回去?
江浙!沿海!朱元璋开始在心里点名,数人头,违背禁令、私自出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