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能臣忠臣(2/5)
话让他没有接着说下去,因为他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朱棣杀了八百多人!但是诛十族是假的!但是这个说法和文人有很大关系!……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大多都还没有真正接触过官场,他们心中的想法都还是自己根据书本理解得出的。他们不懂官场,也不是很懂实际上的政治,更不了解现在的洪武帝是什么人。所以他们虽然知道这件事是假的,也隐隐感觉有什么不对,但还是并不明白。
方孝孺也不明白,他看着老师一瞬间变得悲痛、甚至有些绝望的神色,发出了疑问:“老师, 怎么了?”
宋濂长叹:“你未来必然没有官场前途了!而我们这些文人,前进之路也将无比艰难!”他没有说更多。
宋朝。
赵匡胤陷入了沉思:他已经尽可能地防备武将,以免重现唐朝旧事了,但是,现在看来,难道光武将还不够,文人们也得防?那这又该怎么做?
秦朝。
始皇帝看着神迹中显示的明朝遇到的问题,想到了现在的那些百家之人。诸子百家,若不能为朕所用,那么就没有意义!他看向李斯。
李斯完美领会到他的意思,恭敬应是,并开始在脑中构想相应措施。
【那么,方孝孺究竟该作何评价?】
【他是一个忠臣。不论喜欢他的人还是不喜欢他的人,对于这个观点都基本赞同。他忠于建文帝,陪着建文帝到最后,也没有投降朱棣,确实实践了儒家理想中的忠君。】
【那他是个能臣吗?这一点未必。】
【他曾经写过一篇《深虑论》,被人推荐给管理员。而管理员的回答是:“他自己的命运怎么样?他自己的命运都虑不到,还谈什么深虑?”】
【当然,他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坚守人格,绝不屈服。】
【而以他拥有的博学知识,或许更适合做一个儒者、老师,教书育人。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最初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的原因。】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摇头,虽然他现在还没有见过方孝孺,但从神迹的描述也可窥见一二。“忠臣而非能臣吗?”这种人平时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放到朱允炆和朱棣时期,能力不够就是天大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