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危机与巧合(3/4)
牢关之战前,李渊还又想让李世民班师回朝……
武德九年的李世民还和父亲兄弟、大臣们一同在殿内,只能不动声色;而贞观三年的李世民则放任自己的情绪自由流淌,满是回忆往昔的唏嘘和对建文帝手下优秀将领们的同情。
毕竟,李渊当年几次三番想撤兵是他自己基于实际情况的判断(先不论对错与否),而这建文帝是直接听信了流言啊!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朱棣的军队内部军心不稳,又暂时稳定;而朱允炆却又把徐辉祖召回,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这边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错过了!
打过仗的人、甚至了解几分打仗的人都明白,朱棣这次看似是重新稳定了军心、燕军又凝聚在了一起,但实际上裂痕并没有被完全消除,只是暂时弥补了而已。此时,只要再次遇到一场大败,遭遇失利,燕军的军心就会再次动荡,而这次动荡就不是简简单单一次谈话、讲道理能解决的了。如此一来,燕军就算没有从此驻守北方、不再南下,那也要再过段时间才能重新出兵。这样一来,朱允炆不起码能多喘息一段时间嘛。
可惜了,朱棣心里摇头,是对那个不同时空的好侄子,又对自己十分自豪:这样一来终究是我赢了!不管是最终结果,还是紧接下来的那一场战斗。
明朝,永乐十六年。
好圣孙朱瞻基看到爷爷身陷困境,虽然早已从书上知晓情况,但亲眼目睹还是免不了担忧。朱棣见孙子担心他,乐的眉开眼笑:“好孙孙,爷爷没事儿的,咱不都学过了吗,接下来爷爷就取得了大胜……”一边安慰,一边不忘教导朱瞻基,关于军心等等方面的事情。
秦朝。
始皇帝看着画面中京中流言四起,很快传入建文帝耳中,而建文帝相信了这看起来有理有据的消息,撤回了徐辉祖,心中对朱棣也有几分赞许。
这流言必然和朱棣脱不了关系。未必是他直接授意,但也必然是他在京中的人手所散布,只是不知道现在京中有多少人暗中在为他做探子、马前卒。秦朝并不忌讳这种方法,也并不觉得这种行为就有违道义,毕竟在秦朝成为秦朝之前,可没少用流言、谗言来打击对手,而效果也很不错。
只不过,嬴政看着神迹中朱允炆的影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