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争论(1/4)
大楚取仕以文章为尊,这样虽然保证了为官者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朝廷政令也通达各州。但同时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被经论所困,以上古圣贤道理统御各地,不管过去多久,百姓的生活皆是一成不变。
死脑筋,说的就是这群官员,风调雨顺还好,若是碰到什么灾祸,轻则苦等朝廷救援,重则高呼:“时运不济,天不助我”,然后以死明志。真正会读书,能做事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有人能兼备这两点,但其中还能越过阶级,体会百姓艰辛的官员又要再打些折扣,都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他们升迁的速度绝非普通官员可比。
只是这些人,每天忙于公务,除了休沐日能教导一下儿子之外,根本没有其他时间可以指点下面的官员。而现在出现了一座太学,不仅先生都是大楚名家,学生课业也是包罗万象,其中不乏多门实用性课程,更可贵的是能将各阶层的学子团结在一起,如何能不让各部门的大佬动心。
同为青党的户部和工部已经穿上了一条裤子,连夜向天子周气武请命,说是可以让下属官员晚间加紧处理事务,也绝不会耽误太学课程进度,实在不行,两位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愿意亲自下场。这里学子毕业后只需稍加教导便可以委以重任,比那些只会拽文的书袋子可强上太多了,甚至连两位丞相都动了前来教书的念头,这般泼天的富贵,万万不能被人独占。
什么儒教所,礼学堂,都是不顶事的,哪里比得上新开办的太学。
皇室最初想要让太学学子成为中原地区私塾先生的计划可能要泡汤了。京城,地方,军伍,处处缺少人才,把五千人扔下这么大一个池塘就连大点的浪花都翻不起来,不过好在太学明年还会继续扩招。
“我这边也得多要些名额,吏部本就得核查天下官员,若是本事不足,岂不是漏洞百出,于朝廷来说可不是好事。”吏部左侍郎连望辅提高声音说道。
吏部和兵部稍占便宜的地方就在于有家中晚辈在太学读书,有着同窗之谊,哄骗学子来自家衙门更得心应手些。
“你一个侍郎,哪里有说话的份,让你当家的过来谈。”户部尚书阴阳怪气了一句。
“你”
宋祁门这句话确实很伤人,不仅以官位压人,更是将连望辅当成了吏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