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怀疑我是太上老君派下来传道的(4/5)
度弄得太悬殊了。在老子他们那些古人眼中,靠劳作获得收入才是天经地义的,这是朴素的按劳分配思想。靠特殊地位而获得巨大收益肯定不应该。如果统治者认可乃至推行这种制度,那天下民心就会都想着走捷径,造成整个社会蜂拥而争。后世的科举制就应验了这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得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所失衡。也害了不少的读书人一辈子皓首穷经而又一事无成;成就了一些至老方入仕却只拿俸禄干不了事的人。
在实体财物上老子反对炒作“难得之物”。老子朴素得只讲究财物的使用价值,物以够用即可。反对奢侈,大家日子咋过就咋过,这也是老子所倡导的生活观念。贵难得之物,一方面必然滋长奢糜之风。另一方面引发民众眼红,难免有人会挺而走险窃据之。至少会引起民众跟风,竞相寻求、屯积、炒作这些并不怎么实用的东西。
但现实交易中又遵循物以稀为贵。显然从这角度说老子这提法不大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不过我们要理解老子崇尚的是朴素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一切以实用主义来看待其价值的。涉及吃、穿、住、行等民生资源才是他所看重的。这也体现了他以“民生为大”的民本主义思想。
“不见可欲”是指要让百姓对生活满意,安于现状不乱欲求。老子倡导“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提倡过得去就行,这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也不得不说含有稳定发展,不盲目跃进的意思。
接着老子说了圣人们的做法,就是使百姓吃得饱(“实其腹”)过得好(“强其骨”。字面上是使人强健有力(按老子的认为百姓是天生天养的,即人民是自食其力。在自然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身体强健就不可能找不到吃,)引伸到民生上来就是“立得起”,能自如地应对生产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这可能就需要达到小康有一定的贮备才行。)至于“虚其心”是指让民众心里空阔没有那么多小九九打。“弱其志”是指让百姓没有太高的奢望,不去好高骛远想些不切实际的事。其实,日子过得巴巴实实的了,老百姓自然会这样平朴地过日子,你当玉皇大帝都不关他事!
有些人批评老子“使民无知无欲”为愚民政策,这完全是从字面子上去望文生义了。老子其实要说的是让百姓没啥想法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