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章 研究道韵(4/5)
“道”说成“无”的状况,是指它是天地诞生的根源。即天地因道而成,而开初是由无而生有的。“有,名万物之母”指的是道的实际存在是万物产生的根本。从万物上都体现着“道”的痕迹。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认为存在着一个宇宙最根本的自然规律,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在这起码的自然规律上叠加再组合再发展演化而来,他们把这称为“天道”。老子在此处仅简要概括而笼统地说了下,并没有去细辩“道”到底是啥回事。也许这也的确是辩不清楚的。
不过老子在后面说过,“道”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法自然等等。在第七十七章还直接说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很明显,古人认识了宇宙的一个平衡法则(道家称之为阴阳平衡)。但作为《道德经》主要想论述的而言,这些并不太重要,仅是以此为据,强调一切有其起码根本,必需予以遵守。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根本从而遵循之。
所以老子接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就是指出了经常从“道”的“无”(指道作为潜在运行规律)的状况去思辨就懂得它的奥妙所在;若经常去观察“道”的“有”的状况(即万物表现出来的运行特征),就能发现“道”的端倪。
很明显,老子主张的是要多去观察事物、多去琢磨事物运行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达到理论的贯通并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知晓“道”而依道行事。这无疑是极其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老子进一步说“二者同出而异名,谓之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指明了“有”(有形的事物运行)与“无”(无形的根本原理)是一个统一体(同出),二者之间以复杂的机理结合在一起就显得玄奥起来。这些复杂玄奥的关系,就是我们窥探万事万物妙处的门径。
当然,老子以“无”和“有”的关系立论是有深远意图的。老子很注重“无”,认为“无”是实现“有”的根本保障。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现象反映了理论而理论决定了现象!
老子在后面章节中还对“无”和“有”进行了更多具体的论述。如“有以为利,无以为用”、“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什么都有、无私而达到成其私等等。其中的确不乏诱导统治者要行德政的意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