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章 研究道韵(3/5)
可能就是根据这些内容,予以总结和贯通,才写成了《道德经》的。所以,它可是部几千年来先圣人们通过对“道”的感悟而付诸实践的精髓集大成的经典著作,其中必含大道真谛。若能领会,无疑对“得道”有极大助益的!”
小石有些纳闷了,说道:“按说你于修炼一途应该是很废材的!可若照你这么说来,似乎犹如圣哲一般了!但又说得挺有道理的,还不容人不相信!”
我有些得意地说道:“你小瞧哥子们了哈!哥哥我是“大器不用”而已!”
小石却立马否定道:“你搞错了!老子说的是“大器晚成”,哪来“大器不用”的说法?”
这点我又卖弄道:“是庄子说的!他还专门举了几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的!比如,庄子与他的学生在路上遇到一棵很大的树,伐木的工人都不砍伐它。一问之下才晓得这种树子木材质地不好,做啥子都要不得!庄子就对他的学生说:“你看嘛,这就是大器无用才得以存在的例子!””
小石嘴巴也不饶人,反驳道:“你说左了!你应该是再废的废物都总有点用才对头!”
没想到这小子也贼滑的!不过这倒让我觉得他与我还是挺合得来的!
废话扯多了就耽搁时间,所以,小石就催我继续解说《道德经》。
我整理了下思绪继续分析下去:
“我就先说下《道德经》第一章嘛!
这章是老子借历代远古圣贤对世界的观察、思辨而发展起来的道学理论言社会(天下)治理之道,故《道德经》以此开篇,实则是概括性地介绍“道”的理念。其重点落脚在认识“道”的方法上,以便引导读者如何去理解循道行事。
其实老子所提这方法也是辨证法。他是从“无”和“有”这一对立统一的角度去说的。此章虽然没有明确地说什么是“道”,却从“无”和“有”的两个角度辨证统一地指出了如何去认识、理解“道”及其作用。
“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道”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道,虽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定义或说明(名,即说清楚讲明白之意,与“不可名状”的名同一意思),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那么明确化的东西。
“无,名天地之始”是说若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