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议立新君(2/3)
开始崩盘了。
当李自成攻陷紫禁城皇宫,彻底拿下京师的消息传来,山东境内的官军也终于彻底崩盘了,各府县官军降的降,逃的逃。
山东总兵刘泽清便是反应最快,最开始逃跑的,他从泰州逃到青州,又从青州直接离开山东,逃到淮安。
不仅仅是不战而逃,刘泽清还一边南下,一路沿途劫掠百姓,名义上为官军,实际上比流寇都还狠,百姓深恨之。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距离李自成攻陷皇宫,宣布崇祯皇帝携后宫妃嫔,皇子公主自焚于坤宁宫,至今已经过去了四日。
消息在第三日的时候传到江淮,凤阳总督马士英是金陵官圈重臣之中最先知晓的,他当即失声痛哭。
隔了半日,消息传到长江北岸,刚凑足一支两万人大军,正不顾一切渡江北上勤王,刚走到浦口的史可法第二个知晓,他面朝北方失声痛哭,哭着还以头撞柱,血流到脚上。
又隔了两个时辰,消息穿过浩荡长江传到金陵城中,史可法、高弘图、王铎、姜日广、黄道周等人也是个个失声痛哭,披麻戴孝。
如果说这些人当中,有谁是真心实意,那恐怕也只有史可法了,其他人都是做样子罢了。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君才是首要之事,毕竟从龙之功,谁都想要。
身在金陵的众官先争论了起来。
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桂王朱由榔,都有人支持,其中潞王朱常淓有钱谦益、姜曰广、高宏图等东林党大佬支持呼声最高,福王朱由崧次之,桂王朱由榔呼声最低。
不过想要真正拥立谁,只是文官力量的支持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军队的支持。
因此非常意外的是,就在金陵北侧,长江北岸浦口,手握两万大军的史可法,便有了短暂的一锤定音的机会。
本来史可法也是比较倾向于潞王朱常淓的,但因为史可法性格使然,过于讲究气节,一根筋,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思想,一锤定音而立新君这种事情陡然压到他头上,竟让他一时乱了分寸,犹豫难定。
于是史可法做了一件事情,他写信询问马士英的意见,还邀请马士英到浦口一同商议一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