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这么嚣张合适吗(2/4)
兴趣的玩意罢了。
哪天失去了兴趣,他转身走了,只留下一地的鸡毛。
终于。
有人鼓起勇气,提出担忧。
“蜂窝煤和煤炉本来就卖的便宜,没多少利可图,买卖还未开张,就送这许多的出去,只怕反而亏本。”
“是啊是啊。”
“如果大公子不满意,学生们可以让店里的伙计,见到客人就推广,必然提高销路。”
做生意的不披一身读书人的皮,道路都走不通畅。
张德辉就是例子。
所以商人们又是商人,也是读书人。
厉害的甚至有举人的功名。
秀才更是不少。
大明开国时,百废待兴,缺少人才。
所以举人能做高官。
还有做到尚书的。
只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下来,官场上举人的身份越来越不好使,还想靠举人做高官纯属撞大运。
秀才更不提了。
但是官场上没有前程,不代表功名的身份不好使。
“如果只是煤炉和蜂窝煤的生意,短时间的确如此,可蜂窝煤不是一锤子买卖。”
朱高炽解释。
他也可以选择强行压下去。
不过形势不由人。
万一把事情闹大了,容易闹出事,他不一定承担得起后果。
而且明明是好事,为何要办成坏事呢。
官僚作风要不得。
“只要百姓们使用煤炉,那蜂窝煤就会月月买,年年买,等于把买木柴的钱,都用来买蜂窝煤了。”
“如此海量的一笔银子,诸位理应算得清。”
众人闻言,觉得大公子说的有理。
但还是有人心里忐忑。
造蜂窝煤的工人是一笔,输往城里又是一笔,而分散到大街小巷把蜂窝煤运到各家各户的更是一笔大开支。
算上黏土,煤炭等等成本。
市场的确很大。
看上去是笔高达海量银子的贸易,但纯属薄利多销。
密集型的行业。
花更大的力气,利润嘛是有,但也没有到夸张的地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