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奇妙的开封城之旅(五)(2/7)
就知道杜宝君为什么?会如此四周转悠和打听锦衣卫。
接到举报后,依然没有对于他采取手段;不然的话,早就是被抓进了诏狱中,去吃享受一天两个杂粮窝窝头的待遇了。
至于在杜宝君在这一个过程中,到底是打听到了一些什么?
完全能从他在每天转悠了一大圈,然后在回到了客栈之后,当晚所亲笔写下了一些日记中,就能看得出来。
没错!就是日记。
这玩意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更不是什么西方的舶来品,其实在种花家的古代早就有了,一点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
不过是叫法有些不同,古代叫做日录、计日、日志、日历等等而已。
总的来说,这玩意在种花算是萌芽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元,盛于明清;历史上最早的日记实物,当时连纸张都没有来得及诞生了,直接是刻在木头上的。
而杜宝君的日记,其中的内容如果用大白话转换过来,大概是这一个样子的……
靖康二年,不对!现在已经是茂德元年了,可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万万不可在其他地方说漏了嘴,平白惹出一些麻烦。
三月二十日,又是一个大晴天。
我一直是想不明白,虽然说开封城是大宋都城,三省六部所在之地,天下的人才和大部分能工巧匠中的精英,都是被收拢在了这里。
但是上一次金人过来时,听说可是将工部的一众巧匠,那是一锅端一般地带走了。
就算民间的工匠,如今能被朝廷全部征用了起来,但是数量也该也是有限的才对,想来能有上千人已经是极限。
那么问题就是来了,商务司最近不断出品的那么多新奇之物,怎么可能是这千来人的工匠生产得出来?
毕竟那些新奇之物,每一种看起来都是精巧无比,哪里可能临时找些劳力就是能行。
带着这样的一个疑惑,今天我来到了城南的国子监,打算好好地看一个究竟。
为甚去哪里?因为自从两月多前,那茂德女皇新登基之后,一直也没有开上一次恩科的意思。
加上在金兵之乱中,国子监中的一应先生和助教、学生,早就是散了一个干净。
但是国子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