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沉甸甸的传承(1/4)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这是沈丁从小唱到大的童谣,母亲唱给她,外婆唱给母亲。
外婆出生于1932年的南京城,那时候的南京城门比现在多,街上都是穿着长袍的短发男人,女人则大多下身系着块围裙,同样的短发,不施粉黛。
外婆模糊的记忆里,她就住在城墙根下,母亲在一旁的木头搭的栏杆上捧着瓷碗吃饭,她的腿边都是自己编的竹制品,竹篮,竹筐,竹筛子。
母亲的眼神一直没离开过外婆,吃完饭她就继续一边做一边卖,那时候全家平时就是靠这些东西为生。母亲在卖竹制品时,还会在一旁制作一些花灯。
但花灯每年只有农历正月才有需求,母亲每天只在扁担上放做一个花灯用的竹竿和纸。
做完一个放在家里,再开始做第二个。
外婆总是很乖巧地坐在一边的凳子上,外婆的父亲会来顶替母亲,让她去休息。父亲也会专门来补点卖掉的竹制品。
等天暗回家时,父亲挑着扁担,母亲抱着外婆,一家三口会经过太平路,那是南京城最繁华的一条街。
那也是外婆每天最期待的时候。
五岁那年冬天,东边的光华门城墙被炸塌,震动和哭喊很快传到城南。
“快跑啊,鬼子来了,城墙么得了。”
外婆被抱着跑的时候,嘴里还唱着那首童谣。
那个时候她还不懂发生了什么,她在父亲的脊背上颠簸,望着越来越远的竹制品,那里面还有妈妈没做完的花灯。
外婆不理解,那可是爸妈的宝贝,他们怎么都不要了。
他们不再出门,天上是飞机轰鸣,地面时时传来震动,爸妈偶尔的争吵都不存在,他们像两根绳紧紧拧住没法分开。
他们躲过城门洞,躲过防空洞,他们背着所有的家当越走越远,顺着父亲平时拉货的路线逃出南京城。
“可能他们只过两天就走了呢?”
“不可能,鬼子才不讲道理。”
母亲总幻想过去的日子还会重现,父亲却当机立断。他不能死,不然老毛家就断后了,他得活着。
他们用全部的积蓄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