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阿菲利加鸿门宴”【加更1000字】(1/5)
科特迪瓦地区的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热带植物的生长。
正是因为地利和纬度优势,对农学知识比较精通的弗兰茨和奥地利国内的一些专业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为这片日后的“模范海外飞地”准备了大量的良种,以及有经验的农夫用于未来的耕种。
然而,咖啡和可可都需要五年的成长时间,更要紧的是在这期间的贸易循环还需要继续维持不能有丝毫的中断,因此棉花就成为了唯一的耕种作物选项。
而对于奥地利来说,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可以从科特迪瓦购买丰收后的棉花,然后运回本土被工厂加工成棉布,之后再将成品卖给科特迪瓦人,周而复始,供产销形成一个闭环。
不在科特迪瓦直接建立加工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在奥地利国内建立纺织厂则更有助于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可以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当这套交易循环形成之后,大量的奥地利廉价工业品会冲击当地的市场,造成自然经济的土崩瓦解,到时候就出现由少数精英和种植园主共治的局面。
而这些精英和种植园主在经济上更加依赖于奥地利的市场,政治上自然会与奥地利紧密联系在一起,就算底层想要反抗,也不会得到高层的同意。
至于所谓上层精英,与底层人民是天然的敌对关系,如果他们真的选择走叛变这条路,那么奥地利正好可以利用这层矛盾,轻而易举地将其颠覆,再扶植一批可控的高层上位,继续这场循环游戏。
弗兰茨的西非打野之行,在首站科特迪瓦还算顺利,接下来的第二站则是难啃的几内亚。
此时在几内亚最大的殖民势力是葡萄牙人,他们共计约有500多人,另外,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老牌海外殖民列强都在此地建立了贸易站,各种势力可以说是盘根错节。
只不过当地的国家受提尔教团(书中没用历史真实的教团名,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章节失踪案件)的控制,并不允许列强深入内地。
作为后来者,弗兰茨并没有选择在此地大张旗鼓地展现本国实力,只是找了几个沿海部落的酋长们签订贸易协定和保护条约,以防止日后被法国人用同样的手段排挤出去。
对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