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军功封爵(3/4)
八千倾田。
商鞅在秦国推行普遍授田制,每户平民都有一倾(1顷=100亩,1亩=240平方步)基础授田。
秦制:二十五户家庭以上可以立社,成为一个里(行政村)。
魏惠王赏赐给大臣的八千倾田,可以在秦国设置320个村庄。
考虑到秦亩比魏亩大,打折计算也能增加上百个村庄。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兵源和税源啊。
秦军功赐田是在普通授田基础上逐级递增。
每赏爵一级就增加一顷田产和九亩宅,申请一名无爵的庶民给自己当庶子,可以担任与爵位相对应的官职。
秦汉律令规定1宅大30方步,恰好是9小亩,九亩宅恰好是一宅。
秦汉的宅包括园圃、庭院。
根据学者的计算,秦汉普通住宅约为30—40平方米,而1宅的总面积为171396平方米,足够小伙伴召集人手在庭院里踢足球了。
按照早期军功爵,最高爵位的大良造最多也只能在基础授田上再增加十七倾田。
不过,从第九级五大夫开始会得到三百家税邑,立功之后会再增加三百家税邑。
爵位越高获得的食邑越多,但得到的授田还是不多。
即使到了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彻侯、关内侯虽能得到数量巨大的税邑,但直接掌握的田产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
对比一下汉初的授田标准,与秦大良造对等的汉大上造有八十六倾田。
可见秦军功益田制消耗的土地,远比汉制小得多。
商鞅的制度设计思想更倾向于节约土地,优先保障低爵军民的权益,限制贵族阶层过分膨胀。
所以他推行军功爵的初衷,本质不是让秦军变成虎狼,而是挑战世袭贵族的特权。
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会被车裂的重要原因。
后来,王翦向始皇帝请善田者五辈,实际上是在法定授田标准外申请足够子孙五辈享有的田产。
除了秦军功爵益田数量有限的原因外,另一个因素是秦的侯爵不世袭,最多是降爵继承制。
田产会随着爵位降低而减少。
如果子孙无军功,五辈之后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