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玩泥巴(2/3)
入手的陶器质地坚硬,这证明我找来的黄土是适合烧制陶器的。
但是表面还是有些沙感,可能是烧制的温度不够,又或者烧制的时间太短,放在石头上轻轻一敲就碎掉了。
我又从灰烬里找出来那只碗,碗的状况要好的多,中间位置的表面居然有微微的光感,只有边缘处裂开了几条口子。
我把它砸在石头上,试了一下硬度,四周很轻易的就碎掉了,而中间的位置我用了一点儿力气才砸裂开,硬度比较高,断口处比四周要光滑很多,我初步估略出失败的两点原因:
第一点;烧制温度不够,烧制时间没有达到,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些景德镇瓷器的烧制过程,窑洞要密封烧制一个昼夜,温度需达到一千多度。
不过陶器的要求肯定要简单很多,但是想来仅凭一个露天火堆的温度是达不到标准的,因为我只是简单的把它丢到火堆里,火焰分为外焰跟内焰,内焰温度要比外焰低很多,我至少要把它放到外焰上烧制。
第二点:我的制造方式不对,也可以说是手法不对,我努力回想着以前看过的一些户外视频,绝对不是像我这样胡乱的一通捏。
这样捏出来不但是形状不好看,陶器的整体结构不均匀稳定,在烧制的过程中受热不同,瓷化的程度不一样,那结果肯定会裂开。
问题需要一件一件的解决,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解决烧制温度的问题,我决定先做出一个灶台来,就做一个简易的土灶好了。
就这样我把盛水的铁桶又搬了出来,我准备用它来装泥。
用了小半天的时间,往返于林子,期间运回来三大桶黄泥,这些黄泥很重,我每次只能装半桶,再多了我就提不动了,一直提了六来回,呼哧呼哧的坐到地上,开始做灶台。
我花费一下午的时间,做了一个直径大概六十公分,高一米,壁厚十公分的圆形土灶。
在中心离地五十公分的位置插上削成片的竹竿,铺一层泥,上面挖出一个一个的小洞,这样外焰可以通过洞口来到土灶上方,来达到更高的温度,灶口位置用泥巴糊上,预留一个直径三十公分的洞口,用来放取东西。
做好之后我打算静晾几天,等泥土干燥后再进行烧制,以免温差过大烧裂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