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家庭会议前(2/3)
上班的也基本是混日子,工资拖欠几个月都是家常便饭。工厂没有效益,发不出工资工人也都习惯了。只能上面的捞,下面的看看厂里有啥自己用的上的就往家里拿。就这样,日落西山的国营厂,眼看就统统快要倒闭了。
金麟也不知道到底是地理位置的问题,还是领导不作为。直到后世,在宁县18个乡镇里,一市镇的经济一直排名倒数第二。而排在一市后面的只有在山里面的桑田乡,那是没办法,山里连个国营厂也没有,可不倒数第一吗。
而一市虽然也算偏远,但靠海,有山有水,不是没有发展的前景。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县里的人,一听是一市人,第一印象就是穷。唯一一个能拿的出手的人物,就是林莹晓他爹了,林永昌。可他已经离开农村进城十来年了,也就逢年过节回来一趟。要说还能不能算一市人,还真不好说了。
所以在这个年代,一市镇十里八村的村民,赚钱的渠道其实很少。如果一个有信用口碑的人,出来集资借钱,利息不错的话,村民都是非常乐意的。
比如有实力的林永昌做生意,如果需要资金周转,放出口风要在村里集资。村民们一分利都要抢破头的上杆子借给他。不夸张的说,没有一定关系,人家还不要你的钱。你想借给他,都借不出去。
这事放在前世今生都一样,资源总是往优势地方集中。用网友的话讲,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金麟觉得仅管自己母亲的人品口碑以及信用,村民们肯定是认可的。但自己家穷,在实力上和林永昌家有着天差地别。所以一分利的话,也就和母亲关系好,来往密切的人才会毫不犹豫的借。至于其他的村民,应该还是会慎重的考虑。但如果把利息提到两分,甚至三分,那愿意借钱的比例就会变多了。
还是那句话,这个年代赚钱太难了,钱放着是死的,拿出来吃高利息风险又不高的话,村民是愿意的。
金麟没想过再把利息提高,其实就算把利息提高到一毛,对于金麟能够赚到的利润来说,也不算什么。
但太高的利息,是会引起恐惧的。你做什么生意能赚那么多钱。一年给120利息你还有钱赚?说出去谁信!所以金麟仔细思考过后,三分利是最好的,即让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