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家庭会议前(1/3)
待金麟回到家中,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是下午三点半了。寻思着母亲还有半小时就该回来做饭了。自己整理一下思路,等会儿在饭桌上,如何把事情顺利推进。
在这个年代的农村,借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家家户户,日子好过的没几个。都在紧巴巴的过日子。尽管凭着母亲的信用口碑,应该也是能借到一些钱来。但和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差距还是不小的。
只有让人得到好处,好处给到位了,再加上母亲信誉良好,别人才会把存款都拿出来借你。如果予以重利,一些不太熟的村民也可能会把钱借给你。最终形成小规模的集资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因为这年头,不往外走的农村人口赚钱其实很难的,镇上的民营企业只有一家,也就是母亲上班的裁缝厂,说是厂,其实就是个作坊,只有20台缝纫机,干的也不是成衣的活。只是接一些加工工序来做,利润不高,那工人的工资也就开不了多少了。
为了节约成本,所有工人没有一分钱固定工资,全部计件,干多少算多少。
如果放在后世,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活有人愿意干吗?没有五险一金,没有最低工资,没有加班工资,甚至工作环境恶劣。这要是放在21世纪的后来,都得上劳动局说事了。
但在这个年代,就这工作,你不是熟练工,人家还不要你!因为都是计件并且有的是几道工序分组干。你手慢了,影响下一道工序的工人接活做工,那人家就只能等着,影响赚钱。所以不是熟练工,不仅老板不要,其他女工也都嫌弃。
这家唯一的民营工厂就是林莹晓的叔叔开的,而主要承接的活,正是林莹晓的父亲在县里开设的成衣厂。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哥起来了,给弟弟指条路,分点活给弟弟做做,这在兄弟之间也算是常见的事。
林莹晓的父亲也是一市村里最有钱的人物了,很早就搬到城里去了。因为前期创业很忙,所以就把林莹晓放在村里由爷爷奶奶带着,还有叔叔照看。小学初中也都是在镇里上的,和金麟小学同届,初中同班。
除了这家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盈利稳定的企业之外,在91年,整个一市镇都没有第二家民营企业了。只剩下一些半死不活的国营厂,在里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