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识场口,不玩赌石(2/5)
多赌石店里面,这两个场口都是原石的主力军。
其次,就是会卡、大马坎、南齐、后江、百三桥、莫西沙这些知名场口。
国内赌石,非常看重场口。
“不识场口,不玩赌石。”
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道理,每个场口的原石都有一些特定的表现。
比如,木那赌内化;后江裂多,但翻色翻种;会卡皮薄,但越切越垮;大马坎的水石;莫西沙起胶;莫湾基的黑石头“一刀天堂,一刀地狱”等等。
有这样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例子,那是在几年前的一届公盘上,出现一块青蛙皮的大个头翡翠色料,皮壳表现没话说。
但因为实在太好了,价格自然就不便宜,引起很多人研究,但都无法判断准确的场口。
最后这块色料,竞标最高的只给了六百万,没有过货主的一千万心理价位,没能成交。
货主因为扛不住资金压力自己切开后,翡翠价值高达六千万。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块南齐的叶子,可想而知,当时参加过竞标的人是何等的感受。
要知道能参加公盘竞标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是珠宝商的赌石顾问们,就是在这个行业内浸淫十几几十年的大佬级别玩家,可以说都是赌石行业内的最顶尖的一波人。
他们如此看重场口,肯定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第二块原石的皮壳表现相比较第一块,就要好很多,是难得的杨梅皮,石形完整度高,沙感很细,摸不上去隐隐有些扎手。
虽然没有松花或者莽带等表现,打灯打不穿。但从皮壳表现来看,里面的翡翠种和水应该都不会太差,肉质也会比较细腻,是有取件的可能性的。
叶勋有了这样的判断后,验证结果,让他大失所望,里面的翡翠倒是有种,但只是细糯,无色无花,有裂,取不了手镯和大件,这样的翡翠毛坯做件的话,顶多也就值个工钱。
第三块,第四块……一块一块的看,然后逐一验证,叶勋终于感受到这一行的水有多么深。
一口气看了二十块,他的判断和扫描结果,相似度接近八成的,居然一块都没有,不是色判断不准确,就是种差距太大,亦或者没注意到裂纹走向。
最让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