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2章 渐悟顿悟,佛子虚竹!(3/4)
应佛门清规戒律,导致被佛门除名,然而少林寺前一跪,郝健又为他送去了至关重要的传承之器·达摩一叹,佛门弃子反而成了佛门祖师爷的传承者。
世事多变,岂不让人唏嘘嗟叹?
而虚竹不再执着于名义上的佛家弟子身份,正所谓:安禅不必以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能沉心悟道,若能于滚滚红尘中悟道,何须以清规教条约束己身?
能
约束自己的,从来都是自己的内心,而非外界的框框架架!
虚竹去传道了,但传授的不是那些青灯古佛安于寺庙中的僧人,而是那些于苦难中挣扎,和“正规僧人”相比似乎没有编制,但实实在在一心向佛之人。
游历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以土地丈量华夏大地,受其佛法感染者,景从者无数,而经历多了之后,虚竹的心性和佛法都变得高深无比。
他的传道,让无数人从中感受颇多,更是激活了原本沉寂的五宗七派的道统。
他在如今的人族有了一个全新的尊号:佛子!
真正的佛,永远不是靠着避世修行就行的,而是需要入世历练。
你没入过红尘,怎谈出红尘!
这一刻,少林诸僧似乎悟了,虚竹之道,正契合南禅宗五宗七派的“顿悟”之道,而和他形成反例的,就是在少林寺藏经阁不知道扫了多少年的地,不被人重视,如同一个透明人般的扫地僧。
他所践行的,正是北禅宗的“渐悟”之道。
道无长短,适者方用,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无法挣脱花花世界的诱惑,所以需要远离红尘,沉淀内心而进行渐悟,以时间磨砺、沉淀自身。
但积累和一朝顿悟之间,从来都不是冲突和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唯有将付之于时间的“渐悟”和仰赖于天赋的“顿悟”结合才一起,才能掌握真正的高深佛法,不,应该说凡事皆如此。
虚竹成长时间短,但从当初逍遥三老传道和后面感悟达摩之道,他的积累绝不少,自身侧向一朝顿悟。
扫地僧积累时间长,可他没有沉心修法得顿悟之法,那就算再扫上千年、百年,也不过是泯然众人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