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敬老院(1/3)
旭日东拱的时候,大树村的河水正静静地向着河坝游动,河岸上的村庄,炊烟四起,鸡鸣狗吠,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新时代的发展,很多青壮年都进了城谋“钱”途,分散到各个省城。热闹的乡村,顿时冷清了不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孺。
王三贵的堂大伯王喜子,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被猛烈的炮弹震伤了腿部神经,伤退回到了家乡,因为伤残,也无法工作,只能靠政府补助金生活。
王喜子是英雄,乡里的小孩却不懂得英雄的概念,见王喜子不停地抽搐着腿走路,觉得很是好奇,都跑到王喜子身后学王喜子抖动着腿走路。王喜子也不生气,和善地对着孩子们笑笑,娃儿们也就咧着嘴一哄而散了。
王喜子的母亲是广西人,至于怎么嫁到大树村来的,就无从追查了,从陈小山记事起,王喜子已经五十出头的年纪了。王喜子的父母都已入耄耋之年,因为家里实在穷,加之王喜子有残疾,所以王喜子一直单身。
王喜子家三间土瓦房,单独建在一块小山包上,离村上其他人的房子有些距离,因此显得特别的突兀。大门口斜对着河大坝,门前光秃秃的,如果东南风刮的猛烈,王喜子家的大门都闩不住。
王喜子家的小山包左侧下方,长着一株又高又茂盛的芭蕉树,开出很大一朵一朵的芭蕉花,等芭蕉花谢了,就结了芭蕉。陈小山和堂哥还去偷过芭蕉,可惜树太高,根本爬不上去也够不着,只能上学经过树旁,仰着头看那绿油油的芭蕉,猜想着它的味道。
王喜子的家离乡邻们远点,一家人总给人独来独往的感觉。其实,除了王喜子每天早晚在大路上颤颤巍巍地走路锻炼,王喜子的老父,已经卧病在床好几年了,王喜子母亲要在家照顾老伴,也很少露面。
有一次,一群放学的学生娃,跟在王喜子后面学王喜子走路,喧哗声惊动了王喜子母亲。王喜子母亲心疼独子,恼的拿了扫帚就追着这帮学生娃打,边打边骂道:“你们这帮小畜生,少家教的羊(人的意思),我打洗(死)你们,看你们学。”王母是广西人,嫁来大树村几十年了,本地话夹着广西普通话,不注意听,都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
学生娃见王喜子母亲来追打,顿时哄笑着逃的没了踪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