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釜底抽薪(2/3)
,又精通儒道之学,还望能代朕发声,使朝野诸君知朕心意。”曹芳想了想,又道:“太尉文章好,又与祁县王氏相熟,不如先为王允写一篇传记吧。”
王昶无路可退,只能点头答应。
——
让王昶发声,是利用王昶的官职和太原人的身份。
真想从学术上否定儒家五经的独尊地位,还要从学术上着手,以魔法打败魔法。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何晏的肩上。
为钟会写辩护文章只是一个测试,或者说是一个诱惑。
直接让何晏写文章反对五经,估计何晏会直接拒绝,根本不敢接。
写篇文章,为钟会辩护,就没那么严重了。
过了几天,何晏将文章交到了曹芳面前。
考虑到自己那点可怜的儒学底蕴,曹芳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先反复读了几遍,查证了相关典故,了解了可能的意义之后,才将文章发给身边的几个人看,征求他们的意见。
最先看到文章是的张华、虞松。
这两个人的学问都是不错的,而且擅长写文章。何晏如何有什么微言大义,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看完文章后,两人的反应出奇的一致。
都不敢轻易表态。
何晏的文章其实很简单,只论述了一个问题。
夫子作为儒门的开门宗师,又是周礼的坚定拥护者,但细究起来,他本人却没能践行他那一道伦理。
比如兄友弟恭。
夫子是有兄长的。
即使不论何晏在文章中大谈特谈的阳货这个疑似兄长,夫子也有一个没人能够否认的兄长:孟皮。
夫子是私生子,原本一直寄养在母族孟氏。在归宗之前,他姓孟,孟皮是他名正言顺的兄长。夫子字仲尼,行二,排在他前面的就是孟皮。
但记载夫子与他门人言行的《论语》中,没有见到夫子与孟皮的交往。
如果说是因为兄不友,所以弟不恭,那应该有孟皮不友的证据。
《论语》里没有。
何晏举这个例子,是想论证兄友弟恭并非天然存在,就连夫子与兄长之间也不是那么亲近,主次关系也非不可改变——夫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