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乡试徇私(1/3)
乡试虽然分为三场,但在第一场乡试交差的时候,审卷机制便宛如一个成熟流水线作业般运转起来了。
收卷官将五千份考生的试卷封存到箱子,在从考巷中出来后,便沿着那条宽大的青砖甬道向北走,来到位于中轴线上的至公堂。
以应天巡抚海瑞为首的外帘官坐镇在公堂上,此次应天巡抚海瑞充当监督官,监督着考卷的前期工作。
考生提交的原卷叫“墨卷”,收卷所会对这些“墨卷”进行筛选,找出落了印记之类的问题试卷。
按着大明乡试的惯例,对于在考试上留有明显的笔墨印记,或者雨淋、火烧和手撕等外力破坏的试卷,都会呈交到监临官那里。
监临官确认确实是问题试卷,便会用蓝笔誊录归类,这些问题试卷便是“登蓝榜”,却是已经提前遭到淘汰了。
没有问题的试卷会统一用印铃记,这些试卷便能送到弥封所。弥封所的本质是防作弊手段之一的“糊名”,将考生的信息用厚纸弥封起来,致使所有试卷。
经过弥封的试卷送至誊录所,誊录所的本质防作弊手段的“誊录”,由两百多名擅于书写的小吏进行誊抄,由于用的是朱笔故而称为“朱卷”。
对读所的人员负责“墨卷”和“朱卷”对读,在确认无误之后,由掌卷所给予“墨卷”和“朱卷”编号。
墨卷在掌卷所中保存,而朱卷以五十或一百为单位,用上印铃记,由监督官应天巡抚海瑞将朱卷亲自送到至公堂后面。
这一套流程下来,可谓是天衣无缝。
按着明朝乡试的规则,各省由左布政使充任提调官,而两京则由府尹担任。
提调官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誊录等事,皆跟随检查。
现任应天府尹徐龙图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苏州长洲人士,体型偏矮胖,那双小眼睛透着几分精明。
徐龙图是本次乡试的提调官,就在要将朱卷呈交内帘的时候,对着掌卷所的官员道:“应天、徽州、常州此三府士子的用印太浅了,试卷先放着!”
“是!”掌卷所的官员愣了一下,但还是恭敬地道。
至公堂后面是戒慎堂,跟至公堂仅有一座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