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羊了个羊(1/3)
阳光普照大地,今天是一个考试的好天气。
虽然因天气而被迫叫停考试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今天如此好的艳阳天,却断然不会发生这种意外。
只是在看到木板上的两道四书题,第一道题目过于简单,而第二道题目又显得难度过高,这确实让人高兴不起来。
“题来了,让我瞧瞧,咦?”
“第一道我知道怎么解,但这第二道!”
“哈哈……第一道前天我还背诵过,只是这第二道!”
……
大家看到木板上面的两道题目后,很多考生看到第一道显得十分兴奋,但看到第二道当即宛如霜打了茄子般。
明朝八股文科举已经将近二百年,前人早已经摸索出一篇又一篇的佳作范文。到了如今,整句大题考的不再是考生的水平,仅仅是考生的记忆力罢了。
像《文府大题》上面早已经收录往届最出彩的作品,你只要依葫芦画瓢,便能将最精彩的答案呈到主考官面前。
在八股文领域,题目从来都不是考察考生的创新能力,仅仅只是考核考生对圣人话语的理解正确与否。
宛如两个重量不一的铁球同时落下,如果你非要创新地认为同时落地,那么你就从哪来回哪里去。
相反地,哪怕你这个人再愚蠢,只要你答的是重的铁球先着地,那么考官亦是只能给你竖大拇指。
正是如此,第一道四书题可以说是送分题。在场的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有备而来,完全有能力给出最正确的答案,而绝大多数的答卷几乎都会是一模一样的答案。
至于第二道题目,可以说是前世小游戏“羊了个羊”的翻版,直接从小学一年级的入学考试跳到了高考。
只是出现这种情况,亦不能全怪杜敬宗不厚道,更多还是出题人的一种无奈。
四书题不能脱离四书中的内容,亦不能过于没有新意。像这种四书五经大题的范文,早已经成为每个考生的必修课,根本是无法用于区分考生水准的高低。
明朝的科举已经持续二百年,考试的门道早让人摸得明明白白,只要脑子好用加足够勤奋,那么就有机会取得好功名。
由于从小就接受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别说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